• 49阅读
  • 0回复

为了党的事业——记福建省地震局原顾问高铮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27
第4版()
专栏:

为了党的事业
——记福建省地震局原顾问高铮惜
本报记者 徐如俊 费伟伟
“写写我们的原副局长、顾问高铮惜吧?”福建省地震局几名工程师争着对我们说:“她一心为了党的事业,不图名,不图利……”。他们介绍的这位原副局长、顾问,今年初已经申请离休了。
高铮惜同志1937年参加革命,“文革”前长期担任福建省人事局副局长,今年已经六十二岁。她来到地震局四年时间,机构改革时主动要求退出领导班子,让年轻人上来;当顾问也不足一年,现在又主动申请离休,她到底图的是什么?
1980年2月,高铮惜同志来到地震局担任副局长。谈起她的名字,许多人便很熟悉了。十几年前,“文革”的狂风卷到了福州,高铮惜一家就被扫地出门,她的丈夫、原福建省委书记处书记侯振亚,被诬为“大叛徒”,1974年含恨死在医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福建省委为侯振亚同志彻底平反,高铮惜才获得重新工作的机会。
“地震局的工作大部分在野外,怎么派一个女同志来?”“人家资格老,‘文革’中受了苦,给个职务,享享清福呗!”这是群众的议论。
高铮惜已经年近花甲,还有一点盼头,就是要使地震局象个搞科研的样子。被誉为地震局“智囊团”的分析预报研究室,领导力量比较薄弱,影响到科研工作的进展。为了寻找一位合适的人才担任领导,高铮惜走访了许多科研人员和基层地震台、站。福州地震台台长余兆康,是1961年福建师大地理系毕业生,后来又回校进修过地质、数学等,知识比较全面,工作能力很强。提拔这样一位年轻干部,虽然阻力很大,但高铮惜认定了一点:只要有利于开展科研工作,就要大胆提拔!
高铮惜善于与知识分子交朋友,走到哪里都喜欢找科研人员谈谈,从工作、学习到思想和生活,甚至连妻子儿女的事,她都要聊一聊、听一听。
一个地震局机关,一百七十多名职工,只有三十多名党员,而知识分子党员的比例又是最小的。十几年了,地震局几乎没有发展一名知识分子入党。高铮惜作为一名老党员,在支部大会上三番五次地疾呼,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她还找到党支部负责人,一次又一次地做工作。近两年,地震局党总支虽然已先后吸收了十名知识分子入党,高铮惜仍然感到工作做得不够,离休前还向局党组提出,要继续抓好这项工作。
1982年8月,地震局新建的一幢住宅楼落成了,二十套住房有一百一十户申请,人人都把眼光盯在新建的房子上。高铮惜的住房也很紧张,“文革”前的房子被占了,现在她自己只有一间不足十三平方米的卧室。高铮惜没有申请新房,而且还郑重提出:新房分配要优先解决科研人员的困难。
分房是一件复杂的工作,谁也不爱管,高铮惜却欣然接受。为了避免以往知识分子不是顶天(最高层)就是立地(最低层)的情况发生,高铮惜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同时还派人到外单位学习分房经验。分配方案制订后,二十套住房中有十七套分给了科研人员。去年地震局又新建了三十套住房,局领导提出分给高铮惜一套,又被她谢绝了,她仍然住在原来的那间旧房里。
1983年2月,地震局调整领导班子,上级决定高铮惜继续留下来,担任顾问职务。高铮惜心想:新班子是老班子经过长期考察后亲手扶起来的,担子交给他们,完全可以信赖。但他们还缺乏领导全局的经验,我有责任为他们送一程。
高铮惜还象过去那样,别人下班了,她喜欢在办公室里再坐一会儿,找几个人再谈一谈,或者到科研人员家里去走一走。去年10月,地震研究所承担历史上三个八级地震资料的编写任务,由于科研人员在观点、结论上发生分歧,相互争得很厉害。当时几位局长都到基层去了,高铮惜先人一步,把大家的情绪稳定下来,弄清了事情的原委。等几位局长一回来,立即同他们一起商量解决办法。最后大家同意采纳高铮惜的意见,先从思想上解决问题,然后再去解决业务上的分歧,事情处理得很圆满。一位工程师风趣地告诉我们:“高铮惜同志当顾问,既象个干事,又象个参谋,别人顾不到的事情她都想到了。”
那末,高铮惜为什么匆匆忙忙地离休?她说:“看到新班子一年来的工作,我放心了。”我们在地震局机关办公室里见到了这位受人钦敬的老同志,她告诉我们:“刚刚退下来,需要处理的事情还很多。”停了一下,她又笑着说:“再过一段时间,我就可以静下心来探讨一些问题,尽力为大家再办点事。”(附图片)
高铮惜(中)到水化实验站了解地震前兆的观测数据。 李又村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