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亚太地区农业的发展和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27
第7版()
专栏:

亚太地区农业的发展和问题
李世华
联合国粮农组织第十七届亚太区域会议于4月24日至5月3日在巴基斯坦召开。这次会议将讨论农业培训、农产品价格、农村能源及粮农组织1984—1985年亚太区域的工作计划等重要问题。
亚太地区绝大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农业在这些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国家自取得政治独立以来,就把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置于优先地位。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亚太地区大多数国家的农业生产持续增长。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在1971—1980年的十年中,亚洲国家粮食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3.5%。1981年和1982年的年平均增长率更提高到5.2%。在这十年里,亚洲大多数国家的粮食产量都增加了25%以上。其中增长最多的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缅甸、菲律宾和中国。我国粮食每年增产的绝对数字最大,为四千一百万吨。1983年,世界粮食出现战后三十八年中下降幅度最大的减产,比前一年减产近一亿吨,约6%,而亚太地区的粮食产量仍增长了9%,达到七亿吨。所有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亚太地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在摆脱殖民主义压迫和掠夺后自力更生、发展民族经济的巨大力量。亚太地区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一半以上,农业生产能获得这样的成就,无疑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但是,亚太地区人多地少,小农经济比重大,农业基础薄弱,耕作技术落后,现代化农业技术利用少,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因而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加上全地区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不平衡,产量也很不稳定,因此,尽管大多为农业国,但仍未能实现粮食自给,一部分粮食还得依赖进口。1983年亚太地区国家的纯进口粮食达五千多万吨。
由此可见,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粮食生产和建立必要的粮食储备,以足量的、合格的食品供应居民,仍是本地区最重要和迫切的社会经济问题之一。目前,亚太地区的农业正处在由传统技术向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过渡的阶段,大力培训农业人员,积极开辟必需的能源都是燃眉之急;合理的价格能刺激粮食生产的发展,因此这次大会提出重点讨论这几项议题是完全必要的。
由于亚太地区人口众多,小农比重大,要实现这些任务将是长期而艰巨的。除各国政府和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原则外,还需要促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和争取工业发达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援助。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亚太地区会议上提出共同讨论这些问题的目的也在于此。(附图片)
近年来,泰国的农业获得较快发展。图为清迈早市的鲜菜摊。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