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阅读
  • 0回复

在这里工作是幸福的——天津市煤建五厂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01
第2版()
专栏:

在这里工作是幸福的
——天津市煤建五厂见闻
本报记者 肖荻
倒退几年,分配谁来天津市煤建五厂,谁都摇脑袋,弄得这个厂几乎后继无人。但,这几年却出了奇迹:附近一些工种很“体面”的单位,如棉纺、毛织、地毯等行业的不少职工,乃至学校的老师、街道办事处的干部,甚至一家科研所的工作人员,纷纷往这个厂调。去年底,天津市政府领导人以及几百个企业的负责人,先后来这里参观,无不称赞这个厂办得好。
要不是门旁挂着“天津市煤建五厂”的牌子,我以为走进了哪个“开放单位”。宽敞的大院里两排葡萄架、藤萝架长廊,围着一个旱冰场,中间是假山、喷水池,四周是塔松和月季、芍药、黄岐。春天来了,这里一片嫩绿。
走到生活区一看,干净的大食堂里,十个卖饭窗口一齐开,四五百人吃饭没有扭来扭去的“长龙”。470多平米的浴室,瓷脸盆就有70个。幼儿园里,70多个小宝宝在彩电、电动玩具陪伴下嬉笑、学习。更衣室大楼48间,每班组一间,每人有统一制做的三层的更衣柜……
然而,动人之处还不在这些设备。
食堂大玻璃窗上高悬七个大字:“做饭想着吃饭人”。炊事员一色白大褂,个个有笑脸儿。他们常年送饭到车间,随身携带炒勺、作料,当场热饭作汤,为全厂60多名汽车司机留着火,随来随做。浴室女部专备五间房,供下班晚的女工留宿,用不着家属接送。托儿所,打破惯例,男职工的小孩也收。洗衣房,二分钱洗一件工作服,半年给男职工拆洗被褥一次……
看惯了富丽堂皇建筑的人,也许觉得这一切平淡无奇。可是,对于那些和煤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着实感到温暖!几位老工人告诉记者:想当年,在这个厂里干活是“扁担蹾肉”。一出厂,上公共汽车没人敢靠近你。回到家,好几口挤在一间小破屋里没法睡。1977年有个青年女工一回家就哭……可是这四五年来,一切全变了!
老工人说起来,最引以自豪的是半自动化煤球生产线和迅速增加的工人住宅。
步入这个厂的生产区和储煤区,可以看到12万平米广场上的庞大煤山。然而,在自动传送带上运送原料和制造好的煤球,只不过几名工人按电钮,显得那么井然有序。30座喷雾塔执行着除尘的任务,每立方米含尘量在国家规定的10毫克以下。
多少年来,工人们苦于煤粉的“袭击”,更苦于住宅的匮乏。这个1,103人的煤建厂,每年为110万市民生产35万吨煤球,为500多企业生产30万吨配煤。可是,到十年动乱期间只分得统建房6间。从1974年起,厂领导千方百计为工人盖房,竟被一些人斥为“多事”、“出风头”。打倒“四人帮”以后,这个厂的领导干部下定决心发动群众千方百计盖房,办集体福利事业。他们一连气盖了职工宿舍共600多间,一半以上职工解决了居住困难。后来又采取私建公助、互助互济等办法帮助职工盖房修房300多间,现在,老少三辈同室、异性大子女同室和婚后无房状况已经逐步得到解决,就是暂时还没有分到住房的职工也放心了。当住房、入托等难题解决后,三个近40岁的老光棍结婚了,反锁在房里等父母下班的孩子们解放了,搞对象不敢说实话的小伙子敢响亮地报厂名了……
记者在这个厂算了一笔帐。从三中全会以来,用于职工宿舍、食堂、澡堂、更衣楼、待业商店、自行车棚、保健站、俱乐部、托儿所、缝纫组、洗衣店的投资,平均每人受益2,108元。这些设备,使这个地处偏僻郊区的工厂的工人生活得幸福、安定,也给社会上减轻了很大负担。
老工人们向记者说着一桩桩悲欢离合的故事,用一句话作了结论:人心都是肉长的。还是那些人,劲头儿可不一样了。近几年来这个厂经营利润连续大幅度上升,1983年经营利润比1982年提高36.52%。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