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无锡在准备后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03
第2版()
专栏:

无锡在准备后劲
本报记者 艾 丰 龚永泉
在一串急促步子之后,无锡腾空飞起一个“跨步”。1983年,他们从北京捧回六块优质产品金牌,占江苏当年金牌数的七分之六,占全国金牌数的十分之一。赵紫阳总理称赞说:“这就说明无锡市的工业管理比较好。”
无锡的“好光景”是怎么来的?今后的发展有没有后劲,这是无锡人现在最关心的问题。
在水平上见高低
无锡市无线电厂副厂长丁钦元说了一段含义深刻的话:“翻番,不能停留在原有水平上翻那个量,主要是翻水平,搞电子要翻等级。”
这个厂集中了八十三名科技人员,建立了“通讯录音研究所”,坚持“生产一代,研制一代,调研一代”的产品发展原则。1980年生产单录放机,1981年生产简易收录机,1982年生产调频调幅两喇叭收录机,1983年又生产四波段四喇叭立体声收录机。三年多产品升了四级。产值,1983年是1980年的五倍;利润,1983年是1980年的十倍!如果不是“翻水平”,产值、利润都是不可能这样翻上来的。
无锡市把“产品创优”当做“牛鼻子”紧紧抓住,用它带动企业“转轨变型”、“提高素质”、“上水平”。他们先是通过调查,选择了四十种产品做为创优的重点突破口;然后,召开了个别开生面的展览会:国际标准或样品拿来,当地产品拿来,放在一起做质量对比。开始,有的单位,把自己产品的优点用大字写得很醒目,缺点只用小字标出。市委领导同志看了以后说:自己产品的优点统统不要写,专把差距突出出来,公开展出!市领导带着各个局长看了,局长带着各个厂长看了,厂长带着科室人员和工人看了。人们震动了,发奋了!然后又把创优的责任具体落实到有关干部的身上。“瞄准国际标准,开展产品创优”口号变成了认识,认识变成了行动。
在获得金牌的无锡市水泵厂,曾有过不同认识。有人说“产品不够卖,何必再创牌?”有眼光的人认为,“皇帝女儿不愁嫁”是有条件的,等到“公主”成了“老姑娘”,再“抬着轿子找驸马”就晚了。在科研单位帮助下,他们找来五十二个国际标准和六个先进工业国家的标准,作为赶超目标。经过努力,这个厂的长河牌12HBC2——40混流泵,从综合技术指标上看,达到了国际上同类先进产品的性能,远销到二十二个国家和地区。1983年全厂产值比1982年提高30%,而利润提高59%。
“水平”带动了速度和效益。
要翻出后劲来
无锡的同志还把翻番的问题放到时间的座标上,从长远加以考虑。想到前十年,也想到后十年。多年从事经济领导工作的市计委副主任薛欲达说:当我们这些老同志交班的时候,我们交的应该是一个有后劲的经济。
无锡的后劲是有基础的:三十多年发展起来的经济技术“老本”,三十七亿元的固定资产,二千七百多个企业,一大批懂经济的人才;沿海地区城市的有利的历史、地理、交通条件,三省、二十三个县市货物在这里中转;实行市管县的体制后,便于城乡结合一体化,实力雄厚的无锡、江阴、宜兴三县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三分之一以上,为合理城市工业布局提供了广阔的发展余地。
制约的因素也是有的:老企业多,技术改造任务重,城市布局不够合理,能源、交通的制约,人才缺少,资金紧张。
重要的是,这几年无锡的同志从实际出发,有意识地做了理顺经济“增后劲”的工作。他们修改了城市发展方针。三中全会前,他们曾提出要把无锡建成
“轻纺、外贸、动力、冶金四个基地”,后来,他们从市场需要出发,把轻纺、电子工业作为发展重点,对轻重工业比重做了调整。城市布局重新做了规划。对一些道路和河道进行了拓宽改造。四年内,还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培养了四千三百多名大中专生……
为了增加后劲,无锡尤其着眼于扎扎实实地为发展新兴工业打好基础。他们分析了无锡的条件,认为有些方面很类似美国的硅谷地区,发展电子工业应当成为自己的重点。看准了,就要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无锡“红梅”牌电视机问世的时候,南方的电视行业已是群雄崛起,强手如林。东有上海的“飞跃”、“金星”,西有南京的“熊猫”、“青松”。但他们还是花大力气挤。由于产品款式新颖,灵敏度高,加上稳压性能好,电压变化在160V到250V内都不影响收看效果,因而站稳了脚跟并保持了较好的销售势头。无锡的电子工业产品,不仅有民用品,还有生产资料类和军品。集成电路的生产引人注目。电子工业产值,1983年是六亿多元,比1982年增长40%,比1978年增加近二倍。有关部门预计,今后,电子工业产值还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当好“二传手”
纵的考虑之后,还要作横的考虑,从全局考虑翻番问题。无锡的同志清楚地认识到,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城市,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吸收进来,另一方面又要把自己的先进技术传授给内地。1982年,市委领导同志就提出要当好“二传手”。
在引进方面,无锡迈出的步子是不小的。五年来,引进各类项目一百七十五个,使用外汇七千三百多万美元。据1982年统计平均每利用一美元外汇搞引进,加上国内配套人民币,可以增加年产值九元,利税一点八元,创外汇一点五元。无锡国棉一厂,通过补偿贸易方式引进二万多锭子的全程纺纱设备和部分织造设备,群众称为“借鸡生蛋,以蛋买鸡”,效果很好。无锡电机厂从西德引进船用发电设备制造技术,将我国这种产品从五十年代的制造水平一下子提高到七十年代末的国际先进水平。无锡电容器厂利用引进的技术设备对生产进行了改革,1978年产量只有六百九十三万元,1983年增加到一亿二千万元,增长了十六倍。
“要建设成开放型的经济”,“产品向外(国外)挤,资源向内(内地)联。”无锡第一色织厂厂长徐云翼把这个方针说得更通俗:“单单到山沟里去争产品地盘有什么意思?赚钱要赚外国人的钱。这才叫真本事。”无锡商品出口量占江苏的20%,居全省各市第一位。在此同时,他们开展了与内地的经济协作。
由两省领导牵线,从1982年起,无锡就与呼和浩特市结成了“姐妹”。无锡以十个对口厂为重点,向呼市输出技术和管理经验。呼市无线电厂在濒于停产的情况下,从无锡引进半导体袖珍机的全套工艺和设备,打开了销路,救活了企业。呼市糖厂与无锡第三药厂、天津轻工学院合作,在呼市生产味精,在以甜菜蜜糖为原料的谷氨酸发酵方面,创出了国际先进水平。两市有来有往。呼市每年则以一定数量的煤炭帮助无锡克服能源上的困难。当然,这种支援,由于目前交通环节的薄弱,又受到很大限制。这个问题将随着全局能源、交通建设的发展而逐步缓解。
无锡的同志感到,当好“二传手”,既是为全局承担的责任,又是自身发展的重要条件。“二传手”命运与“全队”紧紧相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