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渔业带来的生机和希望——访非洲新兴的渔业国塞内加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04
第6版()
专栏:

渔业带来的生机和希望
——访非洲新兴的渔业国塞内加尔
本报记者 徐德文
素以“花生之国”闻名的塞内加尔,已成为非洲新兴的渔业国家。
在塞内加尔的国民经济中,渔业已跃居首位。这一变化在市场上和人民生活中也明显地反映出来。无论在首都达喀尔,还是在偏远的内地,市场上到处有新鲜的鱼虾。对于这种变化,塞内加尔朋友坦率地说,这是被严重的经济形势逼出来的。
花生、磷酸盐、渔业和旅游业历来是塞内加尔经济的四大支柱。其中花生一向是国家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连年旱灾,近几年花生收成只有正常年景的20%。旱情还在发展,农业情况在短期内很难好转。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影响下,磷酸盐生产和旅游业也不景气。严重的经济困难迫使塞内加尔政府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方针,大力发展渔业生产,以争取在短期内能改善财政状况。
塞内加尔发展渔业的自然条件是十分优越的。它的海岸线长达七百公里,大陆架面积约一万平方公里。在它所属的广阔海域里,风浪小,阳光足,气候好,东南风常年吹拂海面,非常适合浮游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鱼是靠吃浮游生物长大的,有吃的,鱼就来。所以不管在什么季节,在塞内加尔海域里,总有大批鱼虾群集回游,产卵繁殖,全年都能捕到大鱼。石斑鱼、金枪鱼等名贵鱼类都是出口的紧俏商品。鱼,是塞内加尔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可挖掘的潜力很大。
塞内加尔发展渔业的另一个优越条件是,它手工捕鱼的历史悠久,渔民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这支庞大的、富有捕鱼经验的队伍,只要稍加组织和培训,就可成为发展现代化海洋渔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塞内加尔政府分析了这些有利因素,发展渔业的决心很大。为了加强对全国渔业生产的领导和规划,政府在1981年1月改组内阁时,成立了“海洋渔业国务秘书处”,制定了总投资为四百七十八亿非洲法郎的《1981——1990年海洋渔业发展行动计划》,目的在于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渔业资源,计划的重点放在建设现代化的渔业队伍。塞内加尔朋友说,这是一个很有魄力的计划。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全国数以万计的木帆船中已有50%以上安上了机动马达,政府还以低价向渔民提供油料。现在一支半工业化的捕鱼队伍已经形成。在天然渔村码头上,人们看到渔民们驾着一艘艘摩托船驶向大海,或满载鲜美的鱼虾返回码头。穿着花布衣服的妇女们忙着销售和加工,买鱼的人来来往往,非常热闹。
工业化捕鱼队伍增加得很快。1982年已有各种公共渔轮三百二十五艘,其中一百五十一艘为本国民族资本所有,比1980年的一百二十一艘增加三十艘,其余的均为合资经营,塞
内加尔民族资本在合资经营渔轮中拥有的资本占51%以上。随着工业捕鱼的队伍迅速增长,与此有关的建设项
目如渔港、冷冻加工企业等也相应地很快得到发展。已经交付使用的长达一千五百米的达喀尔新渔港,是西非国家最大、设备最全的现代化渔业专用码头。每天有四十多艘工业捕鱼船靠岸卸鱼,运鱼的冷冻车穿梭往来,繁忙而有秩序。
随着渔业的发展,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政府在短短的几年内,在全国各中心城市都已建立了冷藏、运输、销售系统,到处有鲜鱼虾出售。塞内加尔朋友说仅绿角一个地区,平均每人每年消耗鱼五十公斤。首都达喀尔每人每年吃鱼达一百公斤以上。
渔业生产发展形势确实喜人,渔业发展公司总经理博朗先生提供了令人十分鼓舞的数字:1981年鱼产品出口的外汇收入为三百七十五亿非洲法郎,1982年增加到四百七十九亿多非洲法郎,1983年已超过五百亿非洲法郎,这几个数字都已远远超过其它三个经济支柱的收入,渔业成为这个国家最大的外汇收入来源。
一业兴带来了百业旺。从渔业发展取得的良好效果看来,塞内加尔发展渔业的方针是具有远大的战略眼光的。非洲国家的农业大多靠天吃饭,因而经济发展很不稳定。塞内加尔也有这个问题。发展渔业不受雨水影响,投资少、见效快,渔业的兴旺也必然会带来其它许多行业的发展,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塞内加尔朋友也兴奋地说:“渔业不仅使我们的国家经济免于崩溃,而且带来了生机和希望。”(附图片)
达喀尔新渔港码头。 本报记者 徐德文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