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驰骋在亘古荒漠上——记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副研究员夏训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06
第3版()
专栏:

驰骋在亘古荒漠上
——记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副研究员夏训诚
陈东
夏训诚年近五十,他生命中的一大半时间都在野外度过,在新疆奋斗。他驰骋在亘古荒漠上,研究治理沙害,创造了出色的成绩;他六进六出,穿越被人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他是前不久颁发的“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的获得者。

1956年,发展科学十二年规划公布后,全国连续几年组织边疆科学考察。夏训诚就是那时从南京大学地理系毕业,加入新疆考察队的。1958年初秋的一天,他和同伴在边镇喀什遇见年近七旬的竺可桢副院长。竺老兴致勃勃地请小伙子们坐在地摊上吃烤羊肉串,勉励他们说,要吃得起大苦,才能在科学上搞出名堂。
1961年,27岁的夏训诚受命组建了新疆第一个沙漠专业研究单位。他来到新疆南部沙害最重的莎车县。“风休”是这里不成文的规矩,但对夏训诚他们来说,却只有“风忙”,因为这正是观测的好机会。沙借风势,打在脸上象针扎一样,时间长了,整个脸面都火辣辣地痛。风太大时,只能蹲着甚至趴在地上干。但是,为了早日掌握风沙活动规律,他们情愿在风沙中多待一会儿。
1964年夏,当夏训诚用小毛驴车把临产的爱人吉启慧送到一百多里地外的县医院时,刚好快到预定的重要观测日了。孩子一出世,他把母女俩安顿在旅店里,说了声:“过两天我来接你们。”就匆匆赶回治沙站。两天、三天、五天、十几天过去了……吉启慧好不容易搭了顺路的车回到家,当她抱着孩子,拎着行李,气呼呼地推开房门时,不禁愣住了:灶里没火,壶里没水,屋子象是很久没人住过一样,只有碗里几块干硬的饼子在向她报告夏训诚这些天的生活。
夏训诚写出了《莎车县群众治沙经验总结》,县人委作为正式文件下发,大大推动了全县造林治沙工作。莎车跃入全国林业先进县行列,至今仍是新疆治沙治得最好的县。

十年动乱中,夏训诚作为“接受再教育”的对象,来到乌(鲁木齐)伊(犁)公路387道班。这段路经常被风沙淹埋,一刮大风,两边堵住几十辆、上百辆汽车,人称乌伊公路的“盲肠”。解放前,盛世才请来外国人也没治理好。
看到这种情况,夏训诚坐不住了,眼前的公路沙害不就是很好的研究课题吗?通过考察,他搞清了,从阿拉山口刮来的西北风,遇天山阻挡折成西南风,形成公路附近27个走向一致、间隔排列的沙丘。最前面两个长百来米、高七米多的大沙丘并排伏在公路旁,似乎随时准备扑上来埋掉公路。
夏训诚根据这里刮风次数多、风力大的特点,提出“固导结合、以导为主”的综合治理办法,冲击了单纯强调“固沙”的传统观念。他们在公路边竖起道道聚风板,加大地表风速,公路上的积沙便被“天然吹风机”疏导开。他们在远离公路的沙丘上种草栽树,使沙丘渐渐停止向前移动。最费事的是对付接近公路的五个沙丘。夏训诚等几个科研人员和十来个养路工,用铁丝把芦苇扎成一个个十厘米粗、三米长的苇把子,然后象铺瓦似地盖满沙丘。要铺多少呢?三十万平方米。从早到晚,他们忍受着风吹日晒,蚊虫叮咬。苦干两年,终于治住了沙害,“盲肠”从此变得畅通无阻。这项成果后来受到了新疆科学大会的表彰。
在这以后,夏训诚参加了0701国防公路的沙害治理,进一步运用、完善这套综合治理经验,取得的成果获中国科学院三等奖和交通部奖励。

“四人帮”被粉碎了,科学的春天来了,夏训诚觉得天地又变得那样广阔。1978年,他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不久,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日程表排得更满了。
他参加了我国首次对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的考察,其成果获中国科学院二等奖。
他带领罗布泊考察队,胜利完成了科学考察任务。
罗布泊,有些人称它为“死亡之海”,环境、气候十分恶劣。人们知道,在1980年,我国组织第一次穿湖考察,队长彭加木同志在这里不幸遇难。在彭加木遇难以后,夏训诚继任队长,勇敢地挑起这付重担。他带领考察队六进六出,行程5,000多公里,考察面积约20,000平方公里。在考察中,经受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各种艰难险阻!
夏天,罗布泊的地表温度高达70℃以上,空气的相对湿度却可以是0。蜡烛自动消溶倒伏,巧克力糖化成稀糊。汗渍的衣服硬得象“盔甲”,敲上去咚咚作响,皮肤晒得象鱼鳞似地翻卷起来,汗水一浸,痛得钻心。水,只够喝的,十天半个月,不能漱一次口、洗一把脸。
风沙是罗布泊逞威的主人,饭锅里常常翻滚着砂子,吃饭只能吞,不能嚼,大家诙谐地称为“高速用餐法”。一天早上,夏训诚发现旁边的帐篷只剩下一堆帐篷布,心一下子吊起来了。人呢?等他掀开布来又乐了:几个人睡得正香,帐篷什么时候倒的都不知道。
复杂的地形是又一种考验。“雅丹”地貌,和石林、冰碛一样,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奇迹。景致虽然蔚为壮观,但在那里行车却是件苦事。一次,他们走11公里就拐了186个急转弯,真要把人的五脏六腑都晃荡出来。
环境尽管艰苦,工作在始终有条不紊地进行。夏训诚常对队里的年轻人说,不论多苦,只是暂时的,是能够战胜的。取得考察成果,为科学事业作出贡献,造福人类和社会,心中的欢乐是永久的。
考察终于获得重大科研成果,有关罗布泊的一些悬而未决的学术公案,中国学者第一次有了重大发言权。例如,许多中外学者说罗布泊是游移湖,还有人断言,它呈钟摆样运动,每一千五百年改换一次位置。夏训诚等以充足的资料证明,罗布泊一直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点,从来没有游移到别处。一些专家认为,卫星照片上罗布泊特有的“环束线”是湖岸环形堤或湖岸阶地,这次考察却证实了,那不过是由于不同时期湖水干涸后形成的厚薄不均的盐壳。雅丹过去一直被认为是风蚀地貌类型,并沿用在《辞海》和地理教科书中,这次考察的材料更正这种解释,肯定了水蚀在雅丹形成中的作用,重新划分了成因类型。全队共提出专题论文和报告33篇。这一成果列为新疆1981年五大成就之一和中国科学院1982年度重大科研成果之一。
最近,党中央提出开发新疆和整个大西北的号召,夏训诚更增添了一股紧迫感。他认为,在那片还有许多科学空白的广袤土地上,要干的事太多了,还得加紧开拓,加速驰骋。夏训诚在野外考察。
(附图片)
夏训诚在野外考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