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按照“三个面向”改革高等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06
第5版()
专栏:

按照“三个面向”改革高等教育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邓旭初
邓小平同志给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战略方针,也为高等教育迎接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指明了方向。“三个面向”要求我们在办学思想上摒弃一些旧的观念,在改革上进行一些新的探索,迈出新的步伐。现就初步想到的几个问题一陈浅见,以求教于各界。
一、对教育的战略地位要有新的认识。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列为实现四化的战略重点之一,这是一个十分正确的决策。舍不舍得花钱办教育,实际上已成为衡量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的有无远见和胆识的重要内容。
办教育,自然需要国家投资,但是仅仅依靠国家拨款是不够的,还要寻求一条自己养自己、发展自己的路子。这就是用经济的办法来管理人才的培养、分配与使用。目前,人才培养不计“产值”,毕业学生无偿调拨;工厂企业是国家教育投资的受益者,却可以无偿使用人才,而不必按受益的多少向国家支付“教育投资补偿费”,造成用人一方积压浪费人才,而学校一方在教学上毫无收益,始终摆脱不了“伸手求助”的地位。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变得空前密切,在教育的管理上辅以某种经济的手段,给人才的培养以经济的推动力,可能有助于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的结构也要面向未来。为了适应四化建设对于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调整结构。这种调整既要看到当前,更要着眼未来。因为教育的周期较长,今年入校的本科生1988年才能毕业(按四年制算),等他们见习期满,已经快九十年代了。何况一个新学科、新专业从筹建到招生还要一段时间。为了迎接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不能仅仅按现有的产业办专业,而要以新学科新专业的兴办去促进新产业的建立。为此,要尽快扶持那些有条件的学校,把微电子、生物工程等新兴学科和专业办起来。
三、进一步发挥高等学校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的产业结构,知识密集型产业相继涌现。高等学校作为教学和科研单位,其社会地位正在改变,其社会功能也日益扩大,这些趋向冲击着我们头脑中旧的“高等学府”的概念,要求我们采取新的组织形式去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多种社会功能。高等学校不仅是人才的培育者,科研成果的提供者,还要介入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包括参加重大的科技攻关,解决四化建设中的重大课题。几年来,我校本着有利于教学、有利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原则,同有关地区和单位联合办起一批联合企业和研究开发企业,不仅发扬了学校学科齐全、人才集中、研究生众多的优势,推动了科技和生产的发展,还促进了教学过程的改革,提高了教师队伍和学生的素质。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与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我国的学生知识储备多,动手能力差;纵向深入好,横向综合差;常规设计好,研究开发差;技术性工作好,经营管理能力差,加上长期闭关自守,学生外文底子薄,国际交往能力弱,很不适应九十年代经济振兴的要求以及对外开放的形势。
再者,随着干部队伍的改变,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各级领导岗位,有的还可能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他们的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胆略气质,将极大地影响我们的事业。为此,有必要对新一代大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科学的论证和精心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要求我们全面改革现行的教学过程,把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压缩课堂讲授,加强自学研究,注重能力培养,实行因材施教。目前国内高校课堂讲授占了大部分时间,学生基本上是“坐而听道”,而发达国家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图书馆、实验室和计算机终端上度过。这里既有一个破除传统教学思想的问题,又有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的问题。
改革高等教育,学校要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国家则要调动学校的积极性,这就涉及到整个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动时期,新的事物层出不穷,有许多东西一时还看不准。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可以多给学校一点自主权,鼓励下面大胆试验,改革创新。各校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学习年限、招生规模等重大问题上要有一个规划,以保证国家的人才培养计划。至于具体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则宜因校而异,百花齐放,扬长避短,办出特色。我国创造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把农村经济搞活了。人才培养虽然比物资生产复杂得多,但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勇于探索,一个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终将建立并完善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