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6阅读
  • 0回复

引人深思的《绿化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07
第7版()
专栏:

引人深思的《绿化树》
何孔周
描写知识分子曲折历史命运的作品,我们读过不少了。这类作品,出类拔萃者是有的,但不少作品陷入了一种套式,有的调子过于低沉。张贤亮的中篇小说《绿化树》(《十月》1984年第2期),写的也是这类题材。小说没有回避严酷的生活真实,但它着力开掘的是在“饥饿和艰辛”的严酷环境里“人的美好的感情”;小说也不是孤立地去表现人物的心灵历程,而是正确把握了心灵与社会、人物与环境、历史与现实的辩证关系,追踪着主人公心灵活动的轨迹,从生活发展的整体上把握人物性格的演变,因而主人公心灵所经历的“苦难的历程”被表现得很真实,很有艺术说服力。
作品的主人公——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的诗人章永璘,他的身心所承受的灾难是沉重的。从劳改农场释放出来后,命运的鞭子又把他驱向了一个贫穷愚昧的荒村,一个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阴影下显得越发的萧索颓败的农村。从精神上说,他自由了一些;但是,辘辘的饥肠使他陷入了一种更艰窘的境地。这严酷的环境,促成了他在为生存下去而作的坚韧挣扎中,把自己精神活动的复杂内容纤毫不隐地呈现了出来。作品通过他借口打糨子骗取一包稗子面,用三斤土豆换五斤黄萝卜赚取两块钱等行为,表现了他内心深处的一些卑劣念头;而通过他在深夜里辗转反侧,自谴自责,自我解剖,又表现了他心灵世界中不甘“精神堕落”的另一面。他内心世界的这种矛盾和冲突,不是什么“人格分裂”,而是一个承受着物质痛苦和精神痛苦的知识分子,不甘于在“精神堕落的状态下苟且偷生”,一时又寻找不到或掌握不了科学世界观时那种复杂心理的反映。
尽管章永璘的心灵世界这么复杂:忽而是麻木的,忽而是清醒的;忽而是卑下的,忽而是高尚的;忽而是疲惫的,忽而又是振作的……但作品没有停留在对主人公心灵世界多方面表现的描写上,而是抓住和突出了主人公性格的主要方面——即潜藏在主人公内心深处的那种追求人生真谛的进取精神。因此,随着主人公内心生活多方面的展开,一种跃动在主人公心灵深处的、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进取的人生理想,便伴着主人公心灵的“苦难的历程”升腾出来了。正因为如此,小说虽然也描写了主人公某些卑劣的意念,但却不是传播低下的情操;虽然也描绘了环境的艰辛和严酷,但却不是赞赏“在精神堕落的状态下苟且偷生”;虽然也表现了主人公所承受的物质痛苦和精神痛苦,但更多表现的却是他吸取各种滋养之后的积极进取。章永璘的心灵是复杂的,也是丰满的;他的步履是艰难的,也是踏实的。
章永璘的精神境界的升华,不是靠“道德自我完善”,而是源于马列主义著作的哺育,“筋肉劳动者”生活的赋予,劳动人民美好心灵的感染。
跟一般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相比,章永璘的命运格外艰难而坎坷。他虽然从“劳改犯”变成了“自由人”,但事实上却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人”。一般来说,置身在饥饿和艰辛的特殊环境里,往往把维持自己生命的基本需要作为自己唯一的要求。而章永璘在农村妇女马缨花的照顾下,不仅获得了在那个时期很难得的温饱,而且获得了她那热烈真挚的爱情。按说,章永璘该满足了。然而,物质的满足弥补不了精神的饥渴,他陷入了探讨人生真谛的更大苦闷:“活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活?如果没有比活更高的东西,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对人生意义的探求,使章永璘血管里几乎凝滞的血液流动起来了,他正是从马缨花、海喜喜、谢队长这些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身上,受到了美好思想的陶冶;从马克思的《资本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透彻把握中,看到了真理……。正是这些,使他从沮丧、迷茫中挣脱出来,走上了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章永璘这个形象的深刻意义就在于,他不仅概括了我国广大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向往和追求,而且显示了作为一种科学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确乎“能把读者固有的思想击碎、分裂,然后再重新排列组合”,确乎具有一种影响人们心灵的巨大穿透力。如果联系到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曾发生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那么这个形象所含有的深刻启示意义,也就不言自明了。
跃动在章永璘心灵里的坚韧不挠的进取精神,是历史变动的曲折而深刻的反映。我们之所以对于这种已经过去了的生活和章永璘这样的人物仍然发生兴趣,是因为这种生活和人物跟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发展,跟今天人们的思想和情绪有着斩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它们在今天就依然能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唤起人们深沉的思索。而我们从章永璘的遭遇里,又能领悟出一条真理:对待思想领域里的问题,决不能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或触及皮肉的方式来加以解决,必须依靠真诚地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依靠社会实践的感召和革命真理的灌输,来促使知识分子的心灵朝着更加完美健全、更加积极向上的方向转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