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云南边疆国营农场和附近少数民族群众 情同手足 互相帮助 共建两个文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10
第2版()
专栏:

云南边疆国营农场和附近少数民族群众
情同手足 互相帮助 共建两个文明
本报讯 通讯员魏祥杰报道:在云南省千里边疆,现在到处都可以看到国营农场和附近少数民族群众情同手足,互相帮助,努力发展生产的动人场面。
云南是多民族地区。十年动乱期间,农场和周围农民的关系紧张,经常发生争吵甚至斗殴事件。1980年,中央领导同志视察云南时,就改善国营农场同附近少数民族群众的关系作了重要指示。几年来,农场和社队都积极采取措施,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努力改善场社关系,共建两个文明,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
各农场普遍对职工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再教育,制订了尊重民族风俗、维护民族利益、加强民族团结的场规场纪,交社队监督执行,并鼓励干部、职工与当地群众谈心、交朋友,结互帮互助的对子,把为少数民族群众做好事作为“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重要内容。对十年动乱中遗留的损害农民利益的历史问题,农场都一件件认真清理,分别情况,赔礼道歉或赔偿损失,进一步消除了思想隔阂。农场在搞好自身建设的同时,从人力、财力、物力各方面帮助附近群众生产致富,每年从利润中提取6%作为扶持社队发展生产的资金,经常抽调技术人员深入社队传授技术,指导生产,及时给附近社队提供种子、苗木和生产工具,并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设施为兄弟民族群众服务,帮助他们开发智力,防病治病,改善文娱生活。
各族社员群众也十分珍惜场社友谊,积极支持农场发展生产。许多社队订立了维护农场利益、搞好场社关系的乡规民约,交农场监督执行。西双版纳大勐龙地区勐龙、小街两个乡的社员,农忙时主动帮农场犁田耙地、栽秧打谷,并砍木伐竹帮助农场盖房。
良好的场社关系,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目前,由农场帮助发展的民营橡胶达十五万亩,年产干胶一千二百多吨,产值七百多万元。有的社队还在农场帮助下,办起了橡胶加工厂和胶制品厂,开始了边疆民族地区的乡镇工业生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