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投放人工鱼礁 保护近海渔业资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10
第5版()
专栏:建议

投放人工鱼礁 保护近海渔业资源
冯顺楼
近海渔业生产如果只捕不养,“竭泽而渔”,将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怎样尽快地实行捕养结合的科学方法?海洋渔捞技术专家冯顺楼从一个方面提出建议:在沿海投放人工鱼礁,保护渔业资源,进而促使其增殖。这个建议值得有关方面重视。
——编者
建国以来,我国海洋渔业虽有很大发展,但与其他各行业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这同我们只捕不养的原始生产方式有很大关系。若干年来,为了片面追求产量,沿海无限制地增加渔船,增大马力,各种网具的网目愈来愈小,竞相滥捕幼鱼,以至捕捞强度超过鱼类的再生能力。例如,东海的带鱼,目前尚有五十万吨的年产量,但因网目较小,有30%是不合商品规格的幼鱼。广东南海以蓝圆鰺和深水金线鱼为主要捕捞对象,尚未成熟的幼鱼约占总产量的50%。这种情况如任其发展下去,我国海洋渔业将会出现崩溃的局面。
我国大陆架渔场有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是日本的六点五倍。1982年我国海洋渔业产量是三百五十九万吨,而日本近海和沿岸产量是七百八十万吨,我国只有日本的46%。每平方公里的鱼产量,我国只有二点三九吨,日本为三十三点九吨,比我国高十三倍。日本渔业生产有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国内食品奇缺。他们和苏联几乎同时发现,生产一吨猪肉或一吨牛肉的成本可以生产两吨鱼类,于是,他们就大力发展渔业生产,结果只花了八年时间,渔业便恢复到战前的最高水平。以后,他们又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到1973年远洋渔业产量高达四百万吨。1974年后,许多国家宣布二百海里为专属经济区,使日本远洋渔业受到影响,1982年,远洋渔业产量降至二百万吨左右。但是,这时日本渔业总产量却猛增到一千一百四十万吨,其主要原因是他们把近海水域建设成了鱼类的乐园,创造了鱼类赖以繁殖生长的条件。
日本建设近海渔场的办法主要靠投放人工鱼礁。起初,投放人工鱼礁是充分利用废旧车、船,1969年以后才发展为钢筋水泥构件。据报道,1982年日本人工鱼礁投资额达到一亿二千一百万日元,比1959年增加了一百四十二倍。日本还打算在今后十五年内,在沿海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外面,兴建五千公里长的鱼礁带。现在,全国已有建造鱼礁的厂商二十多家,还有发展的趋势。
大量投放人工鱼礁,可以有效地保护刚排出来的鱼卵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鱼,从而大大提高其成活率,有助于资源成倍或数十倍的增加。从滥捕鱼类,损害资源,到自觉地加以保护,促进增殖,这是一个由“竭泽而渔”变为“科学捕鱼”的重大战略转变。
近几年来,我国所实行的禁渔区、禁渔期固然是保护资源的一种办法,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人为地滥捕,不能防止自然灾害的侵袭。而投放人工鱼礁可以起到防止自然灾害,促进幼鱼生长,改善鱼类结构的作用,有助于资源增殖。
为此,我提出如下建议:
国家要调整渔业作业费,压缩改进渔业工具、仪器设备的投资,增加近海建设、改造渔场的投资比重,加快投放人工鱼礁的步伐。
现在,我们投放人工鱼礁都是小船拖放,没有拖轮和大的起重设备,投放的效率很低,如能改进技术设备,搞组合型的平面施工,投放施工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
建设近海渔场是百年大计,任务重,投资多,需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搞。建议国家制定有关政策,以鼓励集体和个人集资投放鱼礁。同时,搞人工鱼礁必须讲科学性,需要行政、科研和生产三方面结合,互相配合,彼此协作,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