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论文人相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10
第8版()
专栏:

论文人相争
卢杨村
文人以文会友,切磋学术,通过质疑问难,开展百家争鸣。既然有不同的意见,就需要商榷和讨论,所以相争是由于相反。但争论的目的是为了明辨是非,探索真理,以促进学术事业的繁荣昌盛,于是相反又导致相成。这就是古人说的: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
但往往也有目标不相同的时候,比方说,你要争鸣,他要争名,或者要借用百家争鸣的热闹场合出一点风头之类。这也难怪,同一件事情由不同的人去做,往往会有精粗雅俗之别,例如文人相争,在多数情况下是彬彬有礼的,但也总难免要发生一点例外。偶尔翻翻旧书,便碰上这么几桩小故事:隋代一位学者何妥,论其博古通今,名列另一学者元善之前;但元善为人,举止大方,长于谈吐,颇能吸引听众,并受到一批年青人的欢迎。这一状况使何妥很不自在。恰好要举行一次关于《春秋》的学术讨论,于是元善私下告诉何妥:名望已定,幸无相苦。何妥欣然同意。但等到群贤毕集,元善上了讲坛之后,何妥却提出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使元善出了洋相,下不了台。争鸣变成了争名,勾心斗角的结果酿成了一场人事纠纷。东汉的戴凭,是研究《京氏易》的专家,在一次会议上,众人皆各就各位,只有他独立不动,光武皇帝问他是啥意思,答曰:博士说经皆不如臣,而坐居臣上,是以不得就席。后来还出了个“夺席谈经”的典故。那时候,是不要什么理事会或主席团的,但身分和资格还能不要么?如果何妥是争名次,戴凭就是争席位了。
有人说,争名是因为好名。孔夫子说: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可见好名这一节,连圣人都是不忌讳的。但“好”就一定要“争”么?何况孔夫子说过的话还多,紧接上一句之后还有:“君子求诸己”,“君子矜而不争”。名气是争不来的,你有多大的本领,就会有多大的名气;至于本领的大小,又是必须求诸己而不能求诸人的,自己不努力而向旁人伸手,这恐怕不是孔夫子好名的本意。
据此一端,再推论几句。一方面,好而不争,这未必不是圣人的高洁之处;另一方面,如果从好名发展到争名,即使是有资格写进儒林传的斯文之辈,有些事情,也会多少给人留下一点颇不斯文的味道。史载:隋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进行学术交流,孔颖达年纪最小,成就最高,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孔躲藏在杨玄感的家中,才幸而脱险。这种骇人听闻的事例太特殊了,但不那么特殊的事例还是有的。清代山东诗人丁野鹤与丘海石,讨论诗歌创作,意见相左,便拔剑相争。李因笃与毛奇龄研究古韵,除动口之外,还辅以拳勇。就是这位奇龄先生,平生不喜欢四川的苏东坡,一次,有客人向他争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还算不得佳句?不料他勃然大怒,指着客人的鼻子问道:鹅也先知,为何苏轼单单说鸭?只争个人权威,没有商量余地,这就是不讲道理了。
争鸣不能离开繁荣和发展学术文化这个主题。争名列第几,争席位前后,争只此一家,这就争到题外去了,愈争就离题愈远,愈争就愈不利于学术的进步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回头看古人,争鸣者有之,争名者也有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宜搞兼收并蓄,只能择其善者而从之,方才不失为后来者的善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