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发展中的尼日尔经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11
第7版()
专栏:

发展中的尼日尔经济
刘红兵 王正龙
尼日尔是西部非洲的一个内陆国家,地处撒哈拉大沙漠南部,总面积一百二十六万七千平方公里,三分之二的土地为荒漠,自然条件较差。尼日尔现有人口六百一十多万,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五人。
1970年至1973年,尼日尔遭受到特大的旱灾,大批牲畜死亡,农作物收成无几,国民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在这严峻的形势下,以赛义尼·孔切为首的最高军事委员会于1974年4月开始执政,为发展民族经济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尼日尔的国民生产总值1973年仅为一千四百亿西非法郎,1980年上升到五千四百九十亿西非法郎,1983年又猛增到六千六百亿西非法郎。
铀矿部门的迅猛发展是尼日尔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尼日尔铀矿的储量居非洲第一位,约为十六至二十万吨。铀的产量1980年为四千二百吨,比1979年增加了50%,占出口总收入的70%。预计到1985年,尼日尔将成为世界第三产铀国,年产量将达到五千吨。
位于阿加德兹省北部的艾尔矿业公司规模最大,这是一个同外国合资经营的公司。1971年开始露天开采,年设计开采能力为二千三百吨。阿库达铀矿公司从井下开采铀矿,年产量为二千多吨。还有一个塔萨矿业公司,于1982年开始试采。
1981年,尼日尔煤炭公司在阿加德兹省露天开采煤炭,年产量为十一万五千吨,并就地建立了一座火力发电厂,向铀矿区供电。铀矿的开采也带动了运输和建筑业的发展。铀的出口收入又成为发展工农业的动力。
在1979—1983年的五年计划中,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占总预算支出的三分之一,体现了尼日尔政府以农业为基础、优先发展粮食生产的方针。为了战胜旱灾,争取粮食自给,尼日尔政府在五年计划中已经打井一千二百五十八眼,全面完成了科尼、图利亚和卡尔马综合水利工程。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援助下,在尼日尔河两岸开拓了一批农垦区,扩大了粮食生产面积。目前,全国共有垦区一万余公顷。畜牧业也已恢复到或超过1973年大旱灾前的水平。
尼日尔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如把土地收归国有,但农民对土地有固定的使用权;取消人头税、土地税,减轻农民负担;成立尼日尔全国农业科学研究所,大力培养农业技术干部,向农民宣传和推广科学技术;扩大水浇地面积,引进耐旱优良品种;建立信贷联盟,对农牧民发放补贴性信贷;调整农产品收购价格,对化肥实行价格补贴等,从而推动了农业稳步向前发展。1979年至1981年连续三年获得了好收成。1980年创历史最高纪录,年产粮食一百七十六万吨,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
对外贸易也有了很大发展。1973年,尼日尔进出口总额为三百二十九亿西非法郎,1981年达三千一百三十亿西非法郎,增长八点五倍,其中出口增长八倍。
近几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尼日尔独立时,国民收入按人口平均计算仅七十七美元。1983年增加到三百三十美元。自1976年到1980年,政府连续四次为职工提高了工资,低工资阶层受惠最大,实际工资增加了二点五倍。全国银行定期存款在三年内增加了四倍。
近年来由于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再加上基本建设摊子铺得过大,使经济面临一定困难。现在尼日尔政府已采取“休整”的方针,把经济建设速度放慢。1983年,在非洲许多国家遭受旱灾,出现粮荒的情况下,尼日尔仍然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收成。尼日尔经济的迅速发展,已为国际社会所注目。(附图片)
图为尼日尔首都尼亚美的矿业大楼。它是全国矿业生产和贸易的指挥中心。
新华社记者 秦殿杰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