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我爱这个微笑的国家”——记奥地利专家若特夫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12
第3版()
专栏:

“我爱这个微笑的国家”
——记奥地利专家若特夫人
本报记者 陈勇进
今年元月六日,武汉大学授予奥地利专家若特夫人“模范教师”的称号。
这位老人的淡蓝色的眼睛湿润了,她激动地说:“我爱这个微笑的国家,我爱武汉大学,这里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为我的祖国,为维也纳获得这样的荣誉而感到自豪!”
武汉大学的师生,无不为若特夫人荣获“模范教师”的称号而感到高兴。
这是若特夫人第十八次来中国发生的事。
近几年中,若特夫人两次来武汉大学任教,一次是1981年,一次是1983年迄今。她在武汉大学任教期间,把全部身心都献给这里的学生。她在中国工作的月薪是六百五十元,除了生活费用,几乎都拿出来为学生们买书、录音带等教学用具。
若特夫人有四十年的教学经验,她说中国学生勤奋好学,而她自己更是不知疲倦地进行教学。她经常给学生、研究生开设课外课,讲授作品选读、写作、德语诗歌、戏剧等等。学校的领导知道她工作过于繁重,劝她注意休息。她说:“我是来工作的呀!我的工资是中国教师的十倍,我应当十倍地工作才对。”
在奥地利,若特夫人中学读书的地方是格拉兹。她出生在克尔顿的劳恩斯村,那里有湖,也很美,虽然离维也纳只有三百公里,十年里,她只去过一次。而这十年,她来中国是十八次。这里面有个缘由:若特夫人的丈夫阿多尔夫·若特很喜欢中国,他曾买了很多有关中国的书籍,但未能实现他来中国的愿望,1968年去世了。若特夫人在童年时,常听她家的犹太朋友说,法西斯迫害犹太人的时候,中国人对他们最好。为了感谢中国,他们在维也纳建立了“上海俱乐部”。这些,使她从年轻时就向往中国,想结识中国人民。
1974年,若特夫人第一次到中国访问。她看到北京、天津、大连那么美。1978年她访问中国时,到了武汉大学。武汉大学特意请在维也纳学过钢琴理论的马卫之教授接待她。马卫之用熟练的德语问若特夫人:
“被法西斯炸坏的柯尔顿大街的歌剧院修好了没有?”
“早已修好了,完全照样修好了。”若特夫人高兴地回答马卫之教授,“怎么中国有这样熟悉维也纳的人哪!”
“我在维也纳的八年中,经常到那个歌剧院听音乐。”
“象我近六十岁的人,不知能在中国做些什么事情?”
“如果你能来武汉大学教书,会受到这里师生的欢迎。”马卫之教授说。
“如果我能来这里教书,实在是个美差事。那样,我的晚年就太幸福了。”
1980年的冬天,若特夫人接到武汉大学请她任教的聘书。她喜出望外地办了退休手续,忙着到书店去购买来中国教学的图书用具,恨不得立即飞到武汉的珞珈山。独生女儿多次劝她:“已经退休的人了,去万里以外的中国教书,能叫人放心吗?”亲戚朋友也劝她,年纪大了,还到国外工作?若特夫人劝他们:中国有很多很多的好人哪,你们放心吧,他们会照管我的。
这位奥地利老人来到武汉大学,经常被那些热情的学生围着问这问那。学生们提的问题越多,她越高兴。她从心眼里喜欢纯真的中国学生,亲昵地称她的学生为“孩子”。她经常和师生讨论怎么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好。她的教学时间远远地超过了学校的规定。她用自己的工资买来手风琴,教学生们唱奥地利歌曲,教学生跳奥地利民间舞。她的脚伤了,不能起床,学生们有的为她做油炸鱼,有的为她做甲鱼汤,使她激动不已!
时间匆匆,若特夫人任教期满了。她和师生们含着泪花分别了。
若特夫人回到故乡维也纳,比在武汉大学还忙,一会儿去书店为中国“孩子”们买书,一会儿举行报告会,介绍中国。她家的电话多起来了,那些渴望了解中国的人们,连中国有没有某种昆虫,有没有某种植物都提出来问若特夫人。
1983年初,她又接到武汉大学请她任教的聘书。她忙着给武汉大学的师生写信,询问“孩子”们需要的教材和资料,她竟买了上万元的图书资料带到珞珈山来。
她真是“孩子”们的好妈妈呀!她看到学生李朴的蚊帐破了,就拿着纱布去补。德语教师许宽华找对象,若特夫人关切地告诉他,谈恋爱可不要耽误工作。小许结婚时,她冒着大雨前去祝贺。小许的爱人怀孕了,她就买来孩子穿的衣服。小许有病住了医院,她亲自做点心送到医院里。今年2月,她一个心爱的学生,说是患病,实际外出玩去了。若特夫人找他严肃地批评说:你既然病了,为什么不在学校休息?这位同学马上作了检讨。有好的教师,就有好的学生。学期考试的结果,她的全部学生成绩都在八十分以上。若特夫人珍惜地把学生的论文保存起来,准备带回国去。
若特夫人还关心着中国农村的变化。
前些天,她去湖北咸宁农村访问了。这是第三次去咸宁。第一次是1981年冬,那时,咸宁才实行责任制,农民的积极性高涨了,她为之高兴。去年清明,她第二次去咸宁,看到农民买了拖拉机,盖起一排排新瓦房,她更高兴了。若特夫人今年去咸宁说:“整个咸宁的原野都是竹林、油菜花、红苜蓿花,整个大地都是花呀,真美极了!”“在汀泗桥一个叫阎咸述的人家,那鱼塘、水杉苗圃、蜂群,还有二十亩水田,去年他家纯收入七千元,他家买了拖拉机、制茶机、电视机。主人给我们吃新蜂蜜。”
若特夫人的孙女安德利娅,也对中国有着深厚的友情。1982年若特夫人去云南石林参观时,随行的孙女安德利娅看中了彝族姑娘色彩夺目的衣服。若特夫人为她买了一套。每当节日或去剧院看戏时,安德利娅都穿上彝族姑娘的服装。她自豪地说,这是中国的!(附图片)
若特夫人在为学生们讲课。 庄振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