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中梗阻”问题确实存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14
第2版()
专栏:记者来信

“中梗阻”问题确实存在
本报记者 黄国文
《人民日报》4月19日发表的《有人担心“中梗阻”——福建省五十五位厂长经理提出“松绑”以后的一些议论》一文,提出了当前城市工商企业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记者在浙江省的一些地区和单位采访中发现,“中梗阻”的现象,确实存在。
首先反映在某些“中层”领导干部对改革思想上不通。浙江省桐庐晶体管厂在去年3月生产很不景气的时候,由厂里的一名厂长和一名副厂长发起,组织了一个十人承包组,和县财税局签订了三年利润递增包干合同,实行经营承包。结果,取得了当年产值、利润都比上年翻番的好成绩。然而到年底厂领导班子调整时,这两名带头承包的人却分别被免去了厂长和副厂长的职务。浙江省临安县科协主席张处弘,大胆改革现行科研管理体制,以他为主自筹资金三千多元,创办了一个不要国家负担的“计划外”科研所。经过四年努力,这个科研所形成了年产值达一百多万元的生产能力,有了上百万元固定资产,累计上缴国家的税金达二十五万多元。然而,他的实践却遭到不少人的非难,县科委党支部在某负责人主持下,竟对他作出了党内除名的决定。改革者步履维艰,几乎处处可见。
在杭州地区出现这两件事,发人深思。浙江省委、杭州市委在支持改革方面,旗帜是鲜明的,态度是坚决的。这里最近涌现出一大批改革的“活榜样”,如海盐衬衫总厂的步鑫生、杭州王星记扇厂的俞剑明、萧山万向节厂的鲁冠球等,都是省委、市委树的典型。可是就在这个改革之风呼呼劲吹的地方,“中梗阻”的问题还是存在的。
城市工商企业的改革,不同于农村的改革,当年农村推行农业责任制时,尽管上头有些领导思想不通,但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有自主权。你不准也好,下文件限制也好,农民仍然可以搞。干部可以被撤职,“农民”是不怕被开除的。城市就不同了。一个厂长要改革,他的“顶头上司”只要把他的“乌纱帽”一摘,纵有天大的本事,也很难再施展才干了。城市工商业改革涉及到价格、工资以及计划财政体制,情况远比农业改革复杂。各方面担任领导职务的干部,如果支持改革,处处为改革者开路解难,事情就好办。如果相反,不大不小的出些难题,或利用哪个部门的一些“规定”,卡你一下,就会把改革“砍掉”。
因此,城市工商业改革遇到的“中梗阻”,特别值得引起注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