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中国物资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14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中国物资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
1984年3月3日至9日,中国物资经济学会在北京举行了第二届年会,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物资流通社会经济效益和物资企业经济效益?
许多同志认为,物资流通社会经济效益应当从国民经济来考察,即通常所说的宏观经济效益。它是指物资流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体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满足社会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二)保障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三)促进社会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节约,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产品和剩余产品价值。所谓物资流通社会经济效益,就是物资流通要符合整个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效益的要求,是从宏观来看的物资流通经济效益。
什么是物资企业经济效益?主要是指:物资企业按照国家政策法令以及规定的经营范围,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完成承担的供应任务,提高劳动生产率,加速物资流通,节约资金,降低费用,增加盈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微观经济效益。去年国家物资局提出的“供应好、周转快、消耗低、费用省”,较好地概括了物资流通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要求,可以作为提高物资流通经济效益的努力目标。
二、如何正确处理物资流通社会经济效益与物资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
大家认为,从根本上说来,物资流通社会经济效益与物资企业经济效益是一致的。然而,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矛盾。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原则应当是:物资企业的经济效益要服从于物资流通社会经济效益,要在符合社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去寻求物资企业的经济效益。正确处理物资流通社会经济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要努力做到两个统一:
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的统一。上述“供应好、周转快、消耗低、费用省”的要求,是处理好二者关系的重要方向。
数量与质量的统一。经济效益的评价,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购销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通过流通活动满足社会需要程度的高低,是评价企业效益的一个基本指标。扩大购销额,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措施之一。但是,购销额是量的方面的表现,并不能反映质的方面。同样的流通数量,由于产品的构成不同,供应和销售的方法不同,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也就不同。因此,要处理好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就不仅要重视流通数量的增加,还应该特别注意流通质量的提高。
提高物资流通的质量的内容,包括下列方面:1、物资的适销对路程度和对需要的满足程度(数量、品种、规格、质量、配套等);2、购销的方便程度(体现通过购销活动带来社会劳动的节约程度);3、服务水平的高低(包括售前售时的服务工作、代理服务、技术服务、流通加工、余缺调剂、修旧利废等等);4、促进物资合理使用的程度(不但要管供,而且要管用、管节约、管回收)。此外,还应该包括提高效率、缩短流通时间等要求。
三、如何提高物资流通经济效益?
从宏观指导说,要解决五个问题。
1、综合平衡。物资平衡是四大平衡的基础,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根据物力、财力的可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但长期以来,全社会物资供求平衡没有很好解决,物资经常绷得紧。这是影响生产建设发展、影响宏观经济效益提高的大问题,必须从宏观上加以解决。
2、按需生产。生产物资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状况,必须认真解决。目前,物资的生产还没有很好做到适销对路,长的长,短的短,多的多,少的少。必须加强信息工作,掌握供求变化,做好市场预测,促使产品适销对路。
3、体制改革。很多影响宏观效益的问题,不改革体制就难以解决。例如,以城市为中心,按照经济区划组织物资合理流通,如果按条、块分配的体制不改革,就难以完全实现;调整社会库存与物资部门库存的比重,发挥流通部门“蓄水池”的重要作用,不从体制上改革,也难于做到;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管深管细,提高国家分配的比重以利于保重点,把次要的物资放开,以利于搞活流通的问题,也需要从体制上加以解决。
4、价格调整。目前生产资料中,价格背离价值状况严重存在。一般说来,是两高两低:生产资料利润偏低,加工品利润偏高;基本原材料价格偏低,加工生产资料(如机电设备、仪表、部分化工原料等)价格偏高。有些比价也不合理。很多物资短缺的原因都是由于生产无利或亏损所造成的。如果价格不合理调整,长线就压不短,短线就拉不长,应下决心尽快加以解决。
5、考核体系。按总产值考核,弊端很多。现在虽明确改为按国民收入考核,但缺乏一套具体考核体系。有些企业往往单纯追求增产产值高、利润大的长线产品,严重地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还要探讨三个问题。
1、生产资料究竟是商品还是产品?这个问题不解决,按商品流通规律办事、价值规律的运用、物资部门应否有利润等一系列问题都解决不了。
2、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长期未予应有的重视。不很好研究这个问题,不利于更好地发挥流通引导生产、促进生产的作用。
3、在生产资料流通中,如何运用价值规律调节供求。    (吴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