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用“心”去观察和理解生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14
第7版()
专栏:

用“心”去观察和理解生活
李乔
我始终认为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的“花”,就结不出文学的“果”。
我们的文学艺术就是要表现真、善、美。首先要真,没有真字就谈不上善和美。怎样才能真呢?就是要有生活嘛!一个作家有没有生活,一看作品就能知道,从你写的人物、细节中都能看出。一部凭主观编造的作品能感动谁呢?所以我主张作家要有生活,要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去。
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写出好作品,很多同志都通过自己的创作说明了这个问题。建国初期我的几部作品,如果不是深入大小凉山彝族人民中间是写不出来的。我当时是工作队的工作人员,我们与彝族群众滚在一起,真正成了他们之中的一员。我感到,只有这时才能体会他们的情感,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这是旁观者不可能了解到的。深入生活,就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要能推心置腹,这样人家才会把你当自己人,什么话都能对你讲。
现在有些青年作者不重视生活,仅重视写作技巧,这是作品上不去的根本原因。有些人很有才华,但是你没有生活怎么能写出好东西呢?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嘛。可能有人不服气:“谁说我没有生活?我也下去了嘛。”要知道作家下去不是就靠笔记录一些材料,而是要沉到生活里去,用“心”去理解、去观察生活,最主要的是熟悉各种各样的人。要熟悉人,就要打交道,办法有多种,要根据对象而定。我当年在凉山工作时,整天与各样人物打交道,但很多人平时是不容易真正了解的,只有在一些关键时刻,如分土地的时候,或与奴隶主斗争的生死关头,你才能了解到平时所不能了解到的东西。所以如果靠“浮”在生活上,匆匆忙忙地记点材料,就认为有了生活,熟悉了各种人,那就是自己骗自己。
关于深入生活的方式,我认为以普通人身份参加工作好。我自己体会,这样做便于同群众打成一片,人家不会把你当客人对待。这样才能广泛地接触群众生活,了解和熟悉各种各样的人。
但是,现在还要看到时代的变化,过去的情况与现在有了很大的不同。不能再简单地要求象五十年代那样的“三同”了,那种活动范围很小,不适应今天的时代变化。要根据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人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多种渠道接触生活,不能一刀切,不能搞一个模式。但是无论哪种方法,有一点是应该强调的,就是作家真正做到“深入”,不能浮在面上,要接触实际。只有接触实际生活,才能有所收获。
作家最好有自己最熟悉的地方,或叫生活基地。这样可以保持一定生活的连续性,这叫长流水不断线。我最熟悉的地方主要是小凉山地区,因为我不仅在那里工作过,而且后来也经常到那里去,所以我了解那个地方的历史变迁。对那里的群众也非常熟悉,许多人我一闭上眼就能想起来,脑子里就储存了许多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有了这些,写起东西来心里就感到有底,下笔才不发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