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老号与名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15
第8版()
专栏:

老号与名菜
思一
是五十年代的事了,因为住得近,常上东四牌楼隆福寺街去遛弯儿。那儿有庙会式的市场,各种小铺和摊子,特别可以找旧书,拣小古玩儿,是一种业余的乐趣。记得有一次去那儿一家电影院看电影,散场已是晚九点,肚子饿得慌,来不及回家,找找餐馆都关门了,只一家还开着半扇门,里边有灯火,试着闯进去。一位老年服务员很客气的招待我坐下,介绍这儿黄焖牛肉最好。不多会儿,来了一盘火热的有色有香的牛肉羹,浓浓的汁水,薄薄的片儿,吞进嘴里自己就融化,的确佳美;要了二两白干,既醉且饱,满意而归。第二天向人推荐,老北京笑了:“你真外行,这是百年老号,有名的名菜嘛!”从此牢牢记住了这家老号和它的名菜。可是,人事倥偬,虽然惦念,以后也没机会再度尝味。特别是老市场变成了新式百货商店,再没什么旧书破烂儿可拣,也懒得去了。后来,当然连那块老号的老招牌也被砸烂了。
事情过了三十年,人老了,丧失了遛街逛店的福气,至多近处散散步。这回冬尽春来,气候转暖,爱动动了。请老伴作伴,决定乘一次公共汽车出去遛遛。老伴说:“你怎么能乘,那么挤!”我说:“不妨,有你陪着。现在大家讲文明礼貌,见老年人都让坐。”果然,来去换车,男的、女的、中年、青年,见了都让坐。我说:“谢谢!”他说:“不用!”那种风气,从“空前”到1978年一段时期,是不大有的。因刚得了点稿费,想讨好老伴,在东四市场找件合适的春服,于是到了隆福寺。不是太大,就是小了;不是黑塌塌,就是太鲜艳,加上曲线美,老妇人不合适,营业员又不耐烦多挑,只好空手出门了。偏偏意外地发现了三十年前那家老号子的老招牌,不觉食指大动,想起黄焖牛肉来了。时间是下午四时二十五分,开门差五分,站在外边冷,敲敲玻璃门,门内一位年轻女同志,见我们一对老人,开门把我们放进去了。“时候还不到,我是值班的,等大家上班才营业。”那就坐下,和她谈起三十年前吃过忘不了的黄焖牛肉。她说:“没有牛肉,只有羊肉。”羊肉当然也好,偏老伴不吃。“要牛肉,只有酱牛肉,冷盘的。”“也好,就要点酱牛肉,要杯啤酒吧!”心里这么打算,人也有点走累了。
五分钟很快过去,果然,按时开门,陆续进来三三两两的顾客,各自择位坐下。值班女同志任务完成,走了。一下子来了六七位服务员,全是年轻女同志,上班了。一进店堂,第一件事,围成一团,有说有笑,一天不见,有说不完的话要说。有几位手里还抓把葵花子,边嗑边吐皮。我坐一边等候,看她们什么时候回过眼来瞅瞅顾客。谈兴正浓,瓜子皮吐了一地,就是没工夫顾顾顾客。老伴说:“叫一声吧!”我说:“不用,没谈完,叫她也不会理你!”果然,有人叫:“同志!”还是不理不睬,有的还瞪白眼。我决心耐定性子观察到底,看她们什么时候招待客人。这时,却又有了新发现,见一个个身上的白衣服,又皱又黑,好久不洗了,很脏。大概正如我一位朋友见面时惯说的“忙得要死”,没工夫洗吧,心里有点发腻,真有名菜,也没胃口了。招呼老伴:“走吧!”当然也没人来留客!
老号、名菜,白白惦挂三十年,还是没福气再尝一回。这种餐馆,这种招待,可能少数,也不是一家,因此也毋须指名了。我也不想批评那些年轻服务员。搞讽刺、幽默的,也把他们批得够了,好象今天风气,就只有他们坏。
所以我是不悲观的。我不唱“今不如昔”的所谓“右派调子”,始终相信明天总比今天好。这种风气是会变的,而且在变,总有一天会变好。只要人长寿,一定还能再上老号,重尝名菜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