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市长电话的喜与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15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市长电话的喜与忧
聂定华
设立市长公开电话,这一利民的好事以沈阳为发端,到如今,已不是个别而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了。这反映了我们党和政府在改进作风,联系群众方面,正迈出切实的步子。重庆设立市长电话九天,就接到群众电话三百七十一次,直接听取了群众意见,及时解决了一些迫切问题。
但是,由于设立市长公开电话,及时解决了群众的问题,为群众办了好事,群众称赞,信任,于是要求解决问题的多,打电话的也多,如此一来,负荷愈来愈重,而且什么问题都反映上来。有时一天几十个电话,单是值班同志记录、整理、汇报,市长阅读、研究、批示,就得花费不少时间(当然有不少是应当处理的)。倘若还需市长亲自过问,实地调查,直接处理,那就更为复杂了。我想,纵使有着三头六臂,也是难于应付的。还有一层,有些不一定由市长亲自处理的事情,还得批转有关部门解决。若是批文到处,恰好遇着的又是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事情就得照旧搁置起来,岂不仍是令人忧虑?
有了这种种忧虑,于是有人提出何不设立一些区长公开电话、局长公开电话……,至少可以减轻一些市长电话的压力,又有助于改变下属部门的领导作风。这当然不失为一着良策。可是细想起来,也不尽然。比如,有些群众出于对本单位领导的不信任,担心打击报复,仍会寄厚望于市长公开电话;那些本应由本部门、本单位解决的问题,由于领导上的官僚主义作祟,仍会把矛盾上交给市长公开电话;设立区长、局长公开电话后,区、局以下还有下级的下级,倘若不切实改变作风,要么电话“不断线”,如同市长公开电话一样应接不暇,要么门庭冷落,形同虚设。如此这般,一件好事,弄不好还会变成坏事。
可见,要减轻市长公开电话的压力,最根本的问题还得上上下下各级领导“议大事,懂全局,管本行”,在当前的整党中切实转变领导作风。设立市长公开电话,不只是找到了一种联系群众的好形式,更重要的还在于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了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有助于克服那种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如果各级领导能够以此为榜样,躬行雷厉风行就地解决问题的作风,那么情况就会改观,人们即可转忧为喜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