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装卸工的工资制度如何改革——记无锡港务处的经验和教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18
第3版()
专栏:

装卸工的工资制度如何改革
——记无锡港务处的经验和教训
本报记者 朱维群
江苏省无锡市港务管理处1978年8月推行“固定工资加计件浮动工资”制度,1982年试行“联产计酬,联责考核,累进计件”,职工收入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五年多来,在人员减少的情况下,这个处年装卸量由七百万吨增加到九百一十六万吨,提高31%;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70%;万元营业收入赔损金额从两元多降到零点五元。可是到1983年底市有关局提出限制装卸工年度超额工资,到3月份市委虽表态同意按原办法执行,但有关局却迟迟不正式行文批准。
这个港务处历史上联产计酬制和固定工资制的反复已有多次。第一次是在1956年,港口制定了“底薪加计分”制。出工一天底薪五角,再加计件工资。工人积极性很高,到年底集体头一回有了十六万八千元的积累。但是1958年成立全民所有制的运输公司后,计件改为九级固定工资制,捧起“铁饭碗”,从1961年开始,生产年年下跌,到1963年操作量比1957年减少23%。
第二次是在1964年,恢复计件制,生产迅速好转。1965年操作量比1963年增加两倍。但到了“文化革命”期间,提出“做码头的主人,不做吨位的奴隶”,1968年又砸烂了计件制,重拿固定工资。其结果是,1969年操作量比1965年还低22%,全员劳动生产率低26%,实现利润减少78%,从此出现数不清的压船、压港和港口堵塞现象,经常连发工资都很困难。
第三次在1978年,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重建前面所述的浮动工资制。
无锡市港务处工资制度的多次反复证明,实行多劳多得是奖勤罚懒的好办法,是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职工收入的好办法。为什么一到日子刚能过得去,就又急急忙忙回到等级工资的老路上去呢?一是有些人平均主义思想作怪,长期被“大锅饭”养出了懒病。二是“红眼病”作梗,一些人只算职工多得的帐,不算国家增收的帐,把富民和强国对立了起来。
从无锡市港务处的情况看,1983年全处上交国家税利二百六十一万元,比1977年增加80%;企业留利一百零四万元,比1977年增加33%;而超额工资为六十六万元,只增加15%。从横向比较,1983年创造的四百三十一万元财富中,国家收入61%,企业留利24%,超额工资占15%。可见实行浮动工资制,收入增长最快、占有比重最大的是国家,其次是集体,最后才是个人。
还有一本不应忽视的帐:职工收入增加的背后,是他的劳动力支出增加。不应只看其“多得”,而不看其“多劳”。据调查,一个拿中等超额工资三百元的装卸工,每年生活费用要多支出二百四十元。因此他的超额工资大部分用于补偿劳动能力。
由于行业间的特点不同,无锡市港务处的职工收入具体办法不一定到处照搬。但是他们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则是具有普遍性的。无锡港务处改革的曲折道路中有着规律性的东西,可使我们吸取教训,坚定改革决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