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读书与写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18
第8版()
专栏:

读书与写话
宋振庭
有些热心的朋友问我读书和作文的诀窍,我大半是无言以对,因为自己虽然也挤时间读过一点书,写了一些散文、杂文,但都根本未曾想过这个事,所以也就说不出什么来。问者一多,这才不得不想一想:读书和写文章原来也有诀窍的么?而我好象只能答出一个笨办法——啥叫读书?就是和作者谈话、谈心;啥叫写作?就是写话,写自己想说的话。
书,无论中国书,外国书,都是人写的;无论今人或古人的书,都不过是人说的话。因此读书就是听作者说话,不同的只有一点,写出来的话,比口说的话要简练得多,讲究一些。有的还打扮一番,装腔作势。有的不便直说或不敢直说而又要说的话,还免不了绕绕弯子,叫作“王顾左右而言他”。但你只要透过这些,仔细听,也仍然不过是在写他想说的话。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叫知人论世。怎么做到知人论世呢?仔细听他说的话是一个办法。有的人心口不一,言行不一,但只要听其言,观其行,两相对照,总还可以探知其人,得出个结论来。
不过,读人家的文章也有难处。最难的就是他不一定同你说真话,或倾心而谈。一个人迫于时势、地位、场合、文体,一般的都要装装腔调的,这往往被称作“讲话要得体”。因此就不易于同他赤裸裸地谈心。他的日记、情书、家信等等,比较地裸露些,往往又不肯公开发表,一到他想到公开发表了,他又多半要加些修饰,现在的官话叫“整理”,那就是要化化装,有的甚至是假的。这确是个大难处。但是,你再想一想,和人谈话,听人讲话,又有几个完全不化装,而只说真话、大实话的?你和他的交情不到这个地步,想对面倾心而谈,那是不可能的。但是,难虽难,倒也不是完全无法读懂。只要借助于分析,弄清他说话时的地位、背景、心况,了解了他说话的动机,也是可以探知他的真意的一二的。
举例来说,曹操这个人物,历来争议较多,说好,说坏,竟至可以全然相反。但你若不太轻信《三国演义》的说法,多读读此人的书,对他的了解就不一样了。此人第一,是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大诗人。第二,此人尚通达,不拘细行,比较体任自然。第三,此人也真敢薄汤武,非周孔和历史的成见、偏见,与两汉的经师等对着干。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思想比较解放。但读他的书时可得注意。他也得装腔作势,如发表宣言,为人作墓碑等这样的文章时,是一种面孔;可是一到诗词、家信,和好友谈话时,就露出真面孔来,就不再隔着几层面纱,罩上那种神圣的光环了。他的“表”(就是给皇帝写的报告)有的也说真话,或不得不说真话。如他的有名的自白书《让县自明本志令》那一篇,就敢说出真情实话。说出天下如没有我,不知要多少人称王,多少人称帝。又说,你们看我权势太大,一定会有野心,篡位当皇上,其实我现在还真不想这么干。又说,那么叫我交还兵权退位吧,我也不干,早上交了,晚上就抓了起来,图虚名而遭实祸。历史上把这种话能象他这样坦率地写出来的还真不多。我比较地爱读三曹或四曹(加上明帝)的书,就由于这一点。一来想打破历史的传统成见,自己看看纸面后的真人实情;二来对这几位比较的还敢多少讲点真话的人有些格外的敬意。
鲁迅书赠瞿秋白一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对我教育很深,我到现在才稍稍明白这话的深刻含意,是经过多少“血泪相和凝”的甘苦之后才讲得出来的。天下甚大,同志甚多,这不假,事无不可对人言,啥也不怕,共产党员毫无私心。但若能得到各方面都可倾心、倾怀一致的知己,又谈何容易。从此我也悟出,读古人书为啥会有时偏爱一些人的缘故。为啥鲁迅花那么多的时间去研究嵇康,嵇中散,就是有此原因在内的。
偏爱我的文章的同志问我,作文、读书有什么经验教训吗?我这里也可以“王顾左右而言他”,答曰:我刻了一个钤画时的闲章,文曰:“除坦直外,乏善足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