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言当其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18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言当其时
秦耕
言贵精当,更贵适时。当其时,可一语千金;背其时,则一文不值。据《墨子闲诂》记载,一次,子禽问他的老师墨子:多说话到底有没有好处?墨子先打了个比方:“虾蟆蛙蝇,日夜而鸣,舌干檘,然而不听。今鹤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然后说:“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言不当时,于人于己都有害无益。北宋学者杨时在《言默戒》中,把这个道理讲得十分透彻。他也是先以鸡鸣设譬:“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对此他认为:“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也,孰从而烹之乎?”古时无钟,以鸡鸣定时。倘若鸡“鸣之非其时”,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之,也就只配做成大菜上席了。“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见《杨龟山集》)
事物都是以时间地点为转移的。如果说历史上真有什么“一言兴邦”的事情,那么我想,这极其宝贵的“一言”,一定是说在了节骨眼上的。假若关键时刻装聋作哑,缄口不语,事情过后却鼓起腮帮,指手划脚,喋喋不休,充当“事后诸葛亮”;需要他站出来说话时,他退避三舍,一言不吭,事过境迁后,他却声嘶力竭,说个没完。这种聪明透顶者,谁可“赖汝以时”?春秋时期有个高纠,在晏子手下做官三年,只知点头称是,从未说过一个不字。这对昏庸者或许中意,然而晏子却难以容忍,所以将他赶走。
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人帮。除了神仙,凡人都需要批评指点。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人硬是看着同志犯错误闭口不言。有时甚至出现“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严重情况,他也漠然处之,一言不发。还有一种人,老于世故,板眼深沉,对于错误的东西心中明明非之,但为了明哲保身,不担风险,也就采取了沉默不语的态度。对这种处世圆滑的人,人们习惯以“老好人”称之。依我看,应当把那个“好”字换成“坏”字才对。因为他误人误己误事,半点好处也没有。
较之言非其时更加糟糕的是,当言非而曰是,当言过而说功。本来是“红肿”,他却颂之为“桃花”;本来是“溃烂”,他却赞之为“乳酪”。这就属于荀子说的:“谄谀我者,吾贼”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