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谈《草莽英雄》——复导演张逸生同志的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19
第8版()
专栏:剧评

谈《草莽英雄》
——复导演张逸生同志的信
冯亦代
来信收到,承你邀我看阳翰笙同志的《草莽英雄》,十分感谢,并已如约去看了演出。
翰老的戏,如这出《草莽英雄》以及《天国春秋》等,都是以正气磅礴取胜的,而且场面雄伟。你在导演《草莽英雄》中,我觉得你确已感到这一正气的存在,而且有意识地使演员们尽量表现出来。即如此次演出,大幕上升时的幕前词和最后剧终时的朗诵词,虽然翰老的剧本原来并不是这样的写法,但画龙点睛,更增加了此剧的凛然正气。
当年《草莽英雄》在重庆上演时,我已顺流东下回到上海,但在筹演的时候,也看过原剧本。彼时翰老写此剧本,我体会他有心于唤起四川老百姓共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暴政。国民党反动派的鼻子也极为灵敏,嗅到了这一点,因此下了十分严厉的禁令。但因为是写历史剧,不得不强调帮会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如果现在还去强调帮会的作用,那就不对了。因为即使在四川的保路斗争史上,主力还是开明士绅和农民,帮会曾有肤功,而在八十年代再去唤起帮会的亡灵,那就大可不必了。因此,我认为翰老坚持上演他解放后改写的脚本,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改写本还部分保留了封建仪式的一套,那也是时代的遗痕,要是连鸡血歃盟也取消掉,时代色彩就荡然无存了。
你来信谈到“近年舞台上形象,一味追求脱离民族形式的创新”,因此你“总的意图要把整个演出艺术形象,稳在‘民族的’或曰‘中国味道’这个目标”。看了演出,你的心愿显然是实现了。舞台中心的那棵大黄桷树,远处苍茫的山岚,屋前的平坝,使我又回到当年旅居重庆时的情景。这个布景的设计是成功的。至于演出中的四川风味,川戏锣鼓,几句四川话,似乎还可以加强些。但辛亥革命前夕的服装,以及江湖好汉的长袍短褂和动作,甚至你还注意到他们脚底下穿的靴鞋,的确把川味发散出来了,“硬是要得!”
饰罗选青的董九如演来恰到好处,特别是第五幕在叙府真武山上,那种因胆而骄的性格,那农民出身的局限性,完全透露无遗。他听不进唐彬贤的苦心劝告,甚至把他的骄气传给了他的左右,如罗大嫂、陈三妹等,致使县官王云路得以售其奸谋,等到他身负重伤才醒悟过来,但为时已晚。他是作为一个英雄人物牺牲的。古往今来,又有多少英雄,在困难时刻能小心谨慎,而在顺境中不免忘其所以,突出个人的恩冤,忘却大义要求他的职责,我不禁为天下的末路英雄一掬同情而又懊丧之泪!
有一个角色是很难演的,那就是唐彬贤,他是有革命理论的人,但在剧本中却改写得不够。他应当在这场戏中起一个引领罗选青的作用,但我们却看不到他的当机立断。特别是在罗选青释放王云路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多来一两个相劝罗选青而最后终不能止住罗决意释放县官的回合呢?这样可以使观众得到教益,革命而无革命理论和革命党人的领导,终将一事无成,招致最后失败。这样一来,罗选青江湖“义气”坏事的情节,便可更加深入一层。不知你以为我的浅见是否有点道理?
应当感谢你的,是你演出了一场早已为许多人忘却的辛亥革命时的插曲,使历史的真实重现舞台。而对翰老来说,两年中能有两个力作《天国春秋》与《草莽英雄》上演,也可一吐当年受林彪、“四人帮”迫害时的恨意了。(附图片)
罗选青会见唐彬贤。 陈阿丁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