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19
第8版()
专栏:知识角

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中
本报记者 张世英
春暖花开时节,记者在石家庄市见到了初露头角的青年农民曲艺作者周喜俊。
周喜俊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1973年冬,她初中毕业后,白天下地,晚上就和家乡的婶子大娘、姑娘们一起纺棉花。为了解闷提神,年长的妇女们常常讲故事,唱小曲,但大都是些旧故事和旧小曲。周喜俊觉得自己是一个有文化的年轻人,应该用新故事去代替旧故事。
讲故事的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天,婶子大娘们没来,她把过去看过的小说《军队的女儿》讲给伙伴们听,大家被这新故事、新人物吸引住了。从此,周喜俊和伙伴们不论是一起纺棉花,做针线活,还是下地干活,只要一有空就给她们讲自己看过的故事。后来她又想,既然大家这样爱听故事,要能够讲讲身边发生的事情该有多好啊!她看到曲艺为群众喜闻乐见,又简便灵活,就决心学习曲艺写作。
下了决心,还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周喜俊每天要下地干活,做家务,劳动一天已经很累了,她仍然挤时间读书学习。家里穷没钱买书,除了向一些人借书,还在县文化馆办了个借书证。她把省吃俭用攒下的十七元多钱买了一个半导体,一边做家务一边听,了解国家大事,欣赏曲艺节目和其它文艺节目。她性格刚强,不论严寒酷暑,总是一个人躲到菜窨子里,在昏暗的油灯下,拖着疲倦的身体,如饥似渴地学习文艺、曲艺理论,阅读作品,常常到深夜。
家乡的人民迫切需要文化生活的愿望激励着她,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发生巨大的变化,使她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经常利用中午、晚上进行创作。从1978年到现在,她在《曲艺》杂志和省、地区的一些报刊上,发表了故事《实在与金凤》、《辣椒嫂》和山东快书《卖钟》、京东大鼓《活材料》等九十多篇反映农村新面貌、新人物的作品。
她的作品,是先打腹稿,然后讲给伙伴们听。伙伴们成了她的第一鉴赏者,只要她们听后反映好,她就写出来;反映不好,她就再考虑。这样一遍一遍地讲,不断地补充、完善。伙伴们也爱给她讲听到的新鲜事,给她提供创作素材。所以,她的作品,思想内容健康,人物性格鲜明,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周喜俊自学成才的精神,受到了群众的赞扬。相信她在生活的土壤中,会茁壮成长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