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从草场实际出发 改变传统生产方式 当雄县发展季节畜牧业效果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20
第3版()
专栏:

从草场实际出发 改变传统生产方式
当雄县发展季节畜牧业效果好
本报讯 记者刘仙鹏、孙明振报道:西藏当雄县从当地气候和草场的实际出发,把传统的牧业生产方式引向季节畜牧业生产,在牧草资源基本没变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全县牧业产值由1981年的六百一十万元猛增到1983年的一千零九十一点九万元,两年增长了78.8%。
当雄县是一个纯牧业县,夏秋两季水草丰盛,牛羊肥壮;但全县地处海拔四千二百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冬春枯草期长达七八个月,加上风雪灾害,草畜矛盾十分尖锐。前些年,由于在牧业生产的指导思想上片面追求牲畜存栏数,缺乏商品生产观念,往往把牲畜数量当成财富多寡的标志,不愿多宰杀。因此,牲畜“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现象普遍存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雄县组织畜牧科技人员,对当地的草场情况和牧业生产规律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探索。调查表明,全县草场的平均载畜能力为一百万只绵羊单位,而夏秋两季实际载畜能力可达一百二十万只以上。于是提出,发展季节畜牧业是合理利用草资源、增加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
从1980年起,这个县逐步推行季节畜牧业生产:夏秋两季利用水草丰茂的优势,多繁殖、饲养牲畜,尽量使草场满载,并加快育肥幼畜和准备当年宰杀的牲畜;入冬前后适时合理屠宰、出售,把牲畜头数压缩到来年冬春前草场可以承受的数量,以缓和草场压力,减少牲畜死亡。
实行季节畜牧业生产的关键是增加适龄母畜,以便每年能生出足够数量的仔畜,充分利用夏秋草场。几年来,这个县大力调整畜群结构,使适龄母畜的比例由七十年代末的30%提高到去年的42.5%,同时。进行了畜种改良,狠抓了牲畜疫病的防治,加强了草场管理和建设,为加速畜群周转创造了条件。1983年全县出栏牲畜十万六千头,创历史最高水平,肉、酥油、皮张的产量大幅度增加。牧民人均收入由1979年的一百五十元提高到二百三十七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