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让农区和牧区“结亲”——大厂、豆店开展季节畜牧业的经验值得推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20
第3版()
专栏:

让农区和牧区“结亲”
——大厂、豆店开展季节畜牧业的经验值得推广
本报记者 段心强 本报通讯员 刘济民
“秋天肥,冬天瘦,春天死亡叫人愁,何时是尽头?”这支凄凉的歌,牧民们唱了一年又一年。但是,人有意而天无情。据统计,解放以来,几个主要牧区冬春季节牲畜的死亡数大体与向国家交售的数量相等。
“这么多秸秆、棉饼、豆饼,在冬春喂牛、养羊多好呵!”是呵,在农区,“空中牧场”提供的树叶不说,光是秸秆、棉皮、饼粕,每家育肥两头牛或五只羊满够。
牧区和农区的特点,给畜牧业生产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能不能扬两地之长,避两地之短,夏秋让牧区尽量繁殖牲畜,冬春到农区育肥?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和北京市房山县豆店大队,与内蒙古一些牧区县、旗挂钩,试搞起季节性畜牧业,在这方面趟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大厂回族自治县位于京东,土地肥沃,明朝嘉靖年间曾是皇家战马和牛羊的牧场,农民积累了两三个月就能育肥一头牛的经验;这里是塞外和内地交通要冲,二百多年来一直是内蒙古等地牛羊集散地之一,每年从内地赶来购买牲畜的多达十几个省、市。十年动乱中,这条渠道被卡断。近年来,这里的牛羊市场又出现中兴之势。农民从内蒙古买回的牛羊,喂上七十来天,每天平均增重二斤,卖掉时,一头牛少说可得利七八十元。而内蒙古几个县、旗由于减轻了草场的压力,牲畜死亡率减少50%以上。去年从内蒙古开鲁县买回四百六十多头改良牛,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综合所指导下,使用配合饲料,三个月育肥,每头牛得纯利一百多元;开鲁县一些单位减少了牧场的载畜量,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过去每年配种改良牛二三千头,去冬今春配种改良牛一万二千头,使牧区牛的出栏周期也由七八年缩短到二三年。实践证明,牧区繁殖,农区育肥,正好以各自的长处弥补了对方的短处,有利无害。
农区和牧区“结亲”,中间要有“红娘”。组织个体户搞运销,是缺不了的“媒人”。在有八万人口的大厂就有一千多人搞牲畜运销。为了使运销户有利可图,这个县取消了经营环节税,减少了管理费。
快速育肥牲畜,在短时间内少投入,多产肉,是一门科学技术。因此,发展季节性畜牧业一靠政策放宽,二靠育肥技术普及。从大厂的传统育肥方法看,使用的是自己研制的配合饲料,管理方法也是科学的。如何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总结这种传统的育肥方法,使两者结合起来,推广开去,引导更多的农民掌握这种方法,这是当前有关学科应当重视的一个问题。
季节性畜牧业发展起来以后,需要为农区的畜产品寻找出路。大厂1982年育肥牛五千多头,外贸出口二千头,还有三千多头不好处理。于是县里建设一座屠宰冷冻厂,牛肉售给天津,牛杂卖给北京。流通活了,生产更上一层楼,1983年,这个县一下子就育肥一万一千多头牛。大厂县的季节畜牧业,越来越兴旺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