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为东乡族群众引来清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21
第4版()
专栏:

为东乡族群众引来清泉
过去,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给你吃顿饭容易,给你喝口水难。”多年来,当地群众为吃水用水吃尽了苦头。但是,从1972年以来,这里的用水状况有了很大改善,许多地方还用上了自来水。每当谈起这一变化,东乡族群众就会用赞叹的口吻说起一位来自南方的女大学生——刘自伦。
刘自伦的家乡在湖南省浏阳。她和她的丈夫都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68年分配到甘肃,1970年来到东乡族自治县。东乡位于甘肃省中部干旱丘陵地带。县城锁南坝建在海拔二千六百四十米的一道干山梁上。从山梁下到沟底,大约走五里路,才有一股叫王家泉的山泉,它是方圆十几里地的群众唯一取水的地方。其实,王家泉也不过是个二米见方的水坑,周围都是烂泥,一壶水里几乎有半壶泥。人们吃水全靠人背驴驮,有的则靠买水吃。仅吃水一项,县级单位一年要花费二万多元。此外,当地群众还靠冬天扫积雪,夏天接雨水来补充。遇到天旱,泉水变小了,大人小孩三更半夜就跑到王家泉排队等水。
1972年3月,王家泉的勘测工作开始了。白天,她在山岭沟壑间奔波勘查;夜晚,坐在农家的土炕上向群众了解水情。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她就用水桶反复测量水的流量,精心计算数据。7月,引王家泉水上山、修建县城自来水站的第一张图纸,送到了县委。县委决定,由刘自伦负责施工。
1972年10月2日,在东乡族自治县成立二十周年的大喜日子里,东乡族自治县的第一座自来水站竣工了。人们从县城的四面八方向水池跑去,围在旁边议论着、欢笑着。
但是,王家泉的水只能解决县级机关和县城部分群众的生活用水。为了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1975年,由刘自伦和另一个技术员负责设计和施工的黑泉引水工程又开工了。黑泉引水工程要翻过一座山,比王家泉引水工程复杂、艰巨得多。当时,她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大的三岁,小的刚几个月;她丈夫正在三塬水利工程施工工地,县里又没有幼儿园。她只好一手抱着吃奶的女儿,一手领着儿子,身后还跟着一个帮她哄娃娃的十二岁的小姑娘上工地了。每天早出晚归,要往返二十多里山路,风雨无阻。就这样,她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困难,终于带领群众完成了黑泉引水工程。
这些年,她参加或主持了王家泉、黑泉、三塬、祁家、八羊沟、池塘等十几处人畜饮水工程和七处提灌工程的勘测和设计。到1983年,全县铺设的自来水供水管道总长一万五千多米,上水管道总长六千多米。县城的六十六个单位和群众都用上了自来水,县城外的一些地方的群众也用上了自来水。全县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得到恢复和发展。
由于刘自伦为发展东乡族人民的水利事业做出了贡献,自1979年以来,她先后被评为全县、全州、全国的“三八红旗手”。但在我们访问她时,她却说:“我为东乡族人民干得太少了,内愧得很。”她正和同志们一起调查原有水利工程发挥效益的状况,打算进一步搞水利设施配套工程,还准备再新建四处水利工程,使东乡族自治县的水利事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现在,刘自伦是东乡族自治县水利局副局长,她丈夫雷昌燕——一位水利工程师,被选为副县长。他们的工作更忙了。
当我们向她告别时,她笑着用东乡族的习惯挽留说:“茶喝不败可不能走呀。”
本报记者 张述圣 傅 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