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金河两岸的变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21
第6版()
专栏:斯里兰卡通讯

金河两岸的变迁
本报记者 史宗星 国际广播电台台长 张家宇
从科伦坡驱车往南,沿印度洋岸行驶约一百公里,抵达金河入海处。顺金河河堤上行,但见两岸碧绿的椰子林,树上挂满黄铜色的椰果;茂密的橡胶林,一眼望不到尽头;缓缓起伏的山岗上,秀丽的茶园郁郁葱葱;宽阔的谷地里,水稻正在抽穗扬花,飘着稻香……陪同我们的斯里兰卡朋友说,这里以前是洪水为患的穷地方,现在的好年景是在金河工程兴建后才有的。
斯里兰卡河流纵横,金河算不上大河,全长仅一百多公里。但它位于全岛最湿热的地区,年降雨量达三千多毫米,比别处高出一倍多。每年4至6月和10至12月雨季期间,金河泛滥。田地经常泡在一米多深的水里,两万多居民长期挣扎在贫困线上。
斯里兰卡政府决定根治金河,为民除患。1976年9月,动员了三千多人,由中国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在金河两岸两百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展开治理工作。这是斯里兰卡当时最大的水利工程,既要防洪又要排涝。经过整整六年的艰苦奋战,终于筑起七十四条防洪堤坝,挖土和填土共五百八十万立方。这些堤坝的底宽和高度一般各为十米,能阻挡特大洪水。为使坝外洼地的雨后积水能及时排走,修建了十个泵站,共安装四十多台每秒两个流量的大抽水泵。此外,还修建了与工程有关的八座公路桥,三十多公里柏油公路和三十六公里高压输电线路。
1982年9月工程项目胜利完工的时候,当地群众从四面八方拥来庆贺,出现了这一带未曾有过的喜庆场面。斯里兰卡总统贾亚瓦德纳从科伦坡乘直升飞机赶来,亲自为竣工纪念碑揭幕。碑上用僧伽罗文写着:过去,雨季来临,金河总是泛滥成灾,两岸人民屡受苦难。今天,金河工程胜利建成,两岸人民从此免遭洪水之害。
金河工程竣工近两年来,两岸民生安定,农业迅速发展。原来经常积水很深的低洼地,成了大片大片的稻田,平均亩产已达五百五十斤,椰子和橡胶种植也得到迅速发展。一些长期在外工作的当地人回来探亲,都说家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位于金河左岸第十一号防洪堤下的巴德卡玛镇有居民六千,是这一带最大的镇子,过去年年被淹。如今,这里呈现一派生机:一座座新建的红瓦白墙的房屋;街道两侧,店铺毗连,摆满丰富的水果、糕点和日常用品。我们乘车从镇上开过的那一天,正值一年一度的维萨迦节前夕,街头上飘扬着彩旗,家家户户门前挂起灯笼,街上行人熙熙攘攘。人们看到汽车里坐着中国朋友时,热情地向我们招手致意。孩子们大声叫喊“季诺玛哈达(中国先生)!季诺玛哈达!”
陪同我们参观的中国专家组的同志深有感触地说,在修建金河工程的六个年头里,数百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与当地群众共同奋斗,密切合作,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回国的时候,许多群众赶来送行,不少人洒下了惜别的热泪。金河工程不仅显示了斯里兰卡人民同自然斗争的力量和勇气,也是中斯两国友好合作的具体象征。(附图片)
  斯里兰卡的水浇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