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激越的爱国主义颂歌——读《辛亥风云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21
第7版()
专栏:

激越的爱国主义颂歌
——读《辛亥风云录》
阿 如
任光椿同志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辛亥风云录》(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为读者翻开了一页又一页的辛亥革命的历史:从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起,到广州起义、武昌起义、东南各省独立,到建立中华民国、二次革命、护国讨袁,描绘了一轴阔大雄奇、色彩斑斓的画卷。在这气势磅礴的历史风云的画卷上,活跃着思想新进、睿智宽厚的领袖孙中山,叱咤风云、刚毅顽强的副领袖黄兴,才华横溢、入世未深的国民党首脑宋教仁,深谋远算、大智大勇的护国讨袁元勋蔡锷,阴险狡诈、深藏不露的袁世凯以及蒋介石、陈其美、汪精卫等历史人物。
作家笔下的人物,大都形神兼备,一出场便能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他把大刀阔斧与精雕细琢结合起来,塑造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其中,塑造得最成功的是黄兴和袁世凯。
在辛亥革命中,黄兴是个驰骋疆场、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的指挥员和战斗员。作者以资历和声望仅次于孙中山的黄兴作主人公,作贯串线,既能代表辛亥革命,又能把作品结构得紧张热烈、跌宕多姿。黄兴确实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是清朝末年的官费留日学生,学成回国,无论是否有真才实学,都可以享受富贵尊荣。但他不为一家一己而苟活,而为屈辱羸弱的祖国而痛哭,为灾难深重的同胞而挥泪。为了救国报民,他卖掉田产,作为华兴会初期的革命活动经费;为了推翻封建、建立民国,他发动和领导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视死如归,置生死于度外。
但仅此一点,还不足以展示黄兴这个典型,因为这种品格不为黄兴所独有。远的不说,比他稍早一点的谭嗣同——这位戊戌变法的殉难者在这方面的表现,就比黄兴更突出、更感人。那么,何以将黄兴和谭嗣同以前的这类英雄区别开来呢?作品抓住了他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纲领和不屈不挠的革命实践这一特点。黄兴不是作为理论家,而是作为实干家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但是,他对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国体和政体,作过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不仅精通民主共和的理论,而且为此而奋斗了一生。在南北和谈、在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中,他坚持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反对妥协投降。在同孙中山的政见分歧中,他也坚持民主、自由、平等的原则立场,采取不合作但不分裂、不妥协但不对抗的态度。把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理想,作为自己一生行动的准则,这是黄兴这个形象的根本特征。但是,彻底的不妥协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在辛亥革命中又何止一个黄兴!那么,将黄兴与其他辛亥英雄相区别的又是什么呢?作品在性格对比中写出了他那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写出了由他的出身、经历、教养、地位等等造成的他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所特有的风格。他是个彻底的不妥协的革命者,这使他在坎坷的征途上刚毅顽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他又是个民主主义的理想主义者,能官能民,不争功、不诿过,这形成了他光明磊落、豁达大度的另一性格特征;他是个真诚的革命者,又处于副领袖、副元帅的崇高地位,需要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珍视团结,消除分歧,这种种因素又形成了他那宽厚的长者风度。他也有弱点和缺点:在广州起义和阳夏保卫战、二次革命失败后的失望和消沉,对中国实现民主共和的天真而幼稚的理解。这些都是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幼稚的表现。作家在这个智勇双全、刚柔相济、知行合一的主人公黄兴身上,概括了我国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这一阶段的历史进程,黄兴的形象是很有典型性的。
袁世凯是个深藏不露的枭雄,对反革命两面派手法的运用,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被摄政王废黜后,回到河南项城老家,装出一副超然物外、流连村野的模样,眼睛却紧紧地盯住时局和皇帝的宝座。辛亥革命的爆发,为他的东山再起创造了极好的时机。他一面向朝廷表忠,率精锐新军南下,却不打垮民军,占领武汉三镇——玩弄革命这张牌,逼摄政王退位;另一方面,他又玩弄清廷这张牌,逼使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将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以换取清帝的逊位。在袁世凯的政治生涯中,几乎无处不在玩弄两面派的手法,而且玩弄得很隐蔽,很高明。袁世凯是构筑三窟的狡兔,是张绳结网的毒蜘蛛。他张开了伸向四面八方的社会关系网,无论辛亥革命成功与否,他这个袁大头都可以进退自如,左右逢源。他不仅是窃国大盗,而且卖国求荣,卖国求权。为了取得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和庇护,他竟然全面接受日帝提出的“二十一条”。什么叫反动统治和反革命权术?袁世凯就是一个清晰而完整的缩影。作品塑造的袁世凯这个典型,具有较大的认识价值。
作家怀着强烈的爱憎,笔端带着浓烈的感情,在爱国与卖国、革命与反动、民主与专制、公与私、善与恶的尖锐冲突和强烈对比中,成功地描绘了辛亥革命的英雄谱,唱出了一首激越的爱国主义的颂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