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故乡来的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21
第8版()
专栏:

故乡来的经验
储瑞耕
我的故乡在江苏,江苏这几年经济工作走在前头,对我也是很大的鼓舞。游子在外,也感觉脸上有点儿光!
今年2月,胡耀邦同志到江苏视察工作时曾说过:江苏的经济工作为什么搞得好?经济效益为什么高?主观原因主要是这里的干部对经济工作有兴趣,有钻研精神。有兴趣,有钻劲,也就有了办法了。(《瞭望》第十期)
这评价切中肯綮。办好事情大而要之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就主观原因而言则有两条:一“有兴趣”,二“有钻劲”。经济工作是如此,其它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兴趣”之说,许多时日不大提了;有的同志甚至动辄拿“凭兴趣干”四个字批评人。我看这很有必要来正一下名。其实,无论什么人,对某件事倘若“兴趣索然”,要干好它那就难乎其难。有幅《李逵绣花》的漫画,是讽刺某些单位和部门用人不当的。黑旋风擅长的是耍一对几十斤重的大板斧,让他去捏绣花针,根本不对路,他当然不会有兴趣。那后果除了出汗、发脾气,还会出什么成就呢?就是把好端端的丝织品撕个稀烂,你也怨不得他。因此,作为领导,对下属干部的使用上,顾及一下各人的具体“兴趣”,是有必要的。这也叫实事求是,因势利导。
至于干部自己,当然不能象李逵那样任着性子来,而是应该根据革命、建设的现实需要,来确定和培养自己的“兴趣”。这是事情的另一面,也是对每个干部的严肃要求。比如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了,你是这个“转移”的骨干和领导者,对经济工作硬是没有兴趣,那怎么行?兴趣有时是觉悟的产物。一个人真正“觉悟”到某件工作的意义,他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鲁迅开头从医,那时候他“觉悟”到医之重要,以为要振兴民族,首先就要使民众有一个健康的躯体,后来改为从文,那事情的契机也是由于他在日本看过一部反映中国人受辱却麻木的电影,觉悟到如果不先使头脑健康起来,即使有了结实的身体,也不过是充当砍头和看客的材料。于是,他又觉悟到文学对医疗精神的重要作用。
有了兴趣就等于有了办法,就等于把事情办好了么?也不。还要有钻研精神。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兴趣”好象挺广泛,可就是“热度三分钟”,常常见异思迁,浅尝辄止,舍不得下苦功,那也说不上是有兴趣,也就出不来象样的成果了。拿鲁迅来说,他之所以能为中国新文化建树了不朽的功勋,除兴趣之外,特别要紧的,怕还是他那“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那股“挤”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