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7阅读
  • 0回复

园林绿化与文物保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21
第8版()
专栏:首都文化风貌笔谈

园林绿化与文物保护
陈明达
北京有许多园苑,坛庙,保留下来并进行园林绿化,是必要的。这些地点大都由市园林局保护管理。可惜有人不问文物古迹的意义何在,特点何在,一律看待,都是按一个固定模式绿化和改建,这是很有商讨余地的。以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太庙为例,它们都在向那固定模式改变:堆山、叠石、亭廊、花坛,还必须有儿童乐园。全市所有公园,似乎一律要如此。
这些坛庙,本来有两个共同特点。其一:是古柏参天,以天坛为最。天坛原面积近三平方公里,除中线上少数建筑物外,全是树龄三百年以上的古柏,是历史为我们留下来的瑰宝。这宝贵之处不仅仅在古柏本身,还在于它位置在人口密集的市区中,绝妙的市内森林公园,举世不多。倘若纽约、巴黎能下决心在市中心辟出三平方公里土地,建植成森林公园,至少要过三百年以后才能与天坛相比。我们却有宝不保,定要建成与一般公园一样,岂不可惜?而那些新建设,现在、将来,必定会影响树木的生长,中山公园便是明证,现在所存古柏,较三十年代减少很多了。
其二:是太庙的戟门以内,各坛的壝墙以内,不植树木花草,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点:善于利用环境,创造环境,使建筑群体具有各种特定的效果。一定的范围内不植树木,可以取得严肃的效果。到故宫去看一圈,三大殿一区的气氛多么严肃,站在那里精神总觉得受拘束,这并不是建筑高大造成的,而是那么大的庭院,竟无一树一木的效果。再到东、西、六宫看看,就完全不同了,满院树木花卉,顿时使人精神轻快。这都是应当注意保存、保护,勿使改变的原状。如太庙那样挖开铺地砖,种上树木,不是绿化而是破坏文物;在它的外墙之内随意盖新房,缩小森林面积,也是破坏文物。
园林绿化与保护文物,是可以结合而且不难结合的。关键在于要依据文物的具体性质、特点,采取相应的结合方式。不能简单化地一律按固定的模式增改,一律修缮得“焕然一新”,千孔一面。试想,如果七百五十平方公里范围内,有几个森林公园,该有多好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