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台属张秀芝“发财”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22
第3版()
专栏:

台属张秀芝“发财”记
李永晖
忆往昔,庄户人家发财难,去台人员家属发财难上难。
今年五十三岁的四川江油县石岭乡台属张秀芝,在“文革”期间,因养猪种菜发了一笔小财,曾被斥为“复辟资本主义”,蒙受过“割尾巴”之苦。多年的生活熬煎,使这位农村妇女过早地雪上鬓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富民政策的春风吹进了江油县,张秀芝的心里也绽开了春花。她想,如今的政府鼓励勤劳致富,还有啥犹豫的?于是,她与丈夫定下了搞农、工、商综合经营的生财大计。县政府的负责人知道后鼓励她说:“你的想法对头,干吧!”并贷给她五千元作生产资金,保送她大女儿到四川柑桔研究所学习柑桔种植技术。在政府扶持下,张秀芝承包了八亩多土地和一百四十亩果园,购置了一台拖拉机和两台缝纫机,从外地请来两名园艺工人。一家人作了合理分工:长于操作和修理农机的丈夫驾驶拖拉机,农忙耕地,农闲跑运输;大儿子有腿疾,但裁剪和缝纫技术好,就上街开店;大儿媳年轻力壮,样样农活都拿得起,就专事种地;张秀芝则蹲在果园,一面经管果树和饲养家禽家畜,一面计划全盘。
俗话说,勤不受馑,和能生财。全家人辛勤劳动使过去濒于荒废的果园,如今充满生机,一千多棵柑、桔、桃、梨树相继开花挂果。昔日不产夏粮的“水洼地”,如今小麦亩产竟达八百多斤。在果园内,他们还开荒种上九千棵白菜,四个月后就收菜四万多斤,卖了两千多元。他们利用门前的空坝,挖了个小鱼塘,春天放进五十元的鱼苗,冬天打鱼六百多斤,卖了七百多元。她饲养的十八头猪,七个月出栏;一百三十多只鸡鸭,五个月上市。大儿子开的缝纫店,顾客盈门,应接不暇,每月收进三百来元。张秀芝一家不到两年就摆脱了困境。去年,她家八口共收粮食一万四千多斤,人均口粮一千七百多斤;农、工、商业收入现金共一万五千多元,人均达一千八百多元。张秀芝看到家里的大囤小囤装满了粮食,手边有了这么多钱,高兴得逢人便道:“党的政策兴得好,黄泥巴脚杆翻梢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