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7阅读
  • 0回复

中朝人民之友谊关系与文化交流(续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2-14
第3版()
专栏:

  中朝人民之友谊关系与文化交流(续完)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周一良

印刷术是纪念中朝人民文化交流的另一个重要题目。中国人民是世界上头一个发明印刷术的。大致距今一千二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利用木板雕印佛经佛画,比欧洲最早雕印宗教图像至少要早六百年。印刷术逐渐应用到历书和字书等。但在初发明的二百年间,它虽是人民大众当中普及文化的重要媒介,习惯于昂贵而费事的写本的士大夫阶级,还是不屑一顾的。到了十世纪,统治阶级才大规模地应用它。朝鲜也就在这时传入印刷术。起初也是用以雕印佛经。现存最早刻本佛经的年代是九五○年,一○八七年又完成了全部汉译大藏经的雕板。日本虽然在八世纪就从中国学会了印刷术,但雕印全藏这种大规模事业,却比朝鲜要晚六百年。十三世纪中叶第二次雕造大藏经板完成。这八万多块朝鲜千百劳动人民的劳动结晶品,二十世纪初在一个庙里发现,这是中朝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友谊的珍物之一。
印刷术从雕刻整块木板到使用活字,随意装拆,每个字能利用许多次,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十一世纪中毕升发明用胶泥作活字,但胶泥不坚固,他的方法未曾普遍流行。朝鲜人民接受了中国的印刷术后,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加以发扬,推陈出新。在十四世纪末起始发明铸字模,用铜来制活字。比欧洲谷腾堡使用活字印刷,要早五十年。一四○三年设立铸字所,数月之间铸成数十万。以后屡次铸造,书籍大为流通。凡朝鲜所无的书都从中国购求,随即用活字印出。印书局无一日不工作,“公私书籍至不可胜读”。中国受了朝鲜的刺激和影响,十五世纪末也用铜活字印书。到十八世纪,中国起始用木制活字,这种办法又传入朝鲜。活字印刷术的彼此学习仿效,正象征了中朝人民的友谊与互助,说明了中朝文化在历史上一直是息息相通的。
与印刷术有密切关系的纸也是讲中朝文化交流必须提到的。中国人民所发明的造纸之术是我们对世界文明一大贡献。西边通过中亚阿拉伯传入欧洲,东方传入朝鲜日本。朝鲜接受中国造纸术后,也和印刷术一样,更加以改进,制造出中国所没有的纸张。除用麻和桑皮等材料外,还用棉造纸,为朝鲜所独创。从十一世纪以来,中国人一直称赞宝爱朝鲜的纸,它的特点之一是坚厚精致。铜活字之所以发达,大约也跟纸质的坚牢有关。中国人民除去糊窗、衬衣服之外,还把它用在兵士所穿的甲里。“高丽纸”今天还是中国人民所喜欢的朝鲜土产,发笺更为爱好美术的人所艳称。朝鲜的墨自苏东坡以来为中国人所夸赞。造笔之术也传自中国,但利用了中国未曾用的原料——黄鼠狼毛。宋代已经认它为朝鲜特产,后来中国也仿效制造。朝鲜的陶磁器制造受中国影响,而青出于蓝。翡色的青磁曾被徐兢称为“制作工巧,色泽尤佳”。十二世纪中叶以后,又出现了中国所没有的“青磁象嵌”。是在胎土上刻画花纹,再在凹处嵌入白土、黑土或朱砂,然后敷上青磁釉去烧。烧成以后花纹便显出纯白、纯黑、鲜红三色,异常好看。这些都是中国文化在朝鲜土地上生根发芽而又开出来的花朵,数百年来为中朝两国人民所宝贵所爱好的!
由上文所述,我们知道十世纪以后朝鲜的手工艺便很发达。有一样朝鲜人民智慧的结晶,逐渐流传到中国,我们今天还受用着的东西,就是摺扇,也叫作聚头扇。中国古代有纨扇、羽扇、蒲葵扇之类,但没有摺扇,这是朝鲜人最先发明的。苏东坡曾称赞“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只两指。”徐兢也赞美高丽松扇:“取松之柔条细削成缕,捶压成线,而后织成。上有花文,不减穿藤之巧。”又说竹骨藤纸的摺扇“藏于怀袖之间,其用甚便”。
前面提过朝鲜的苎布是中国人民所珍视的,而朝鲜的木棉却是从中国输入的。十四世纪中叶,文益渐从元朝奉使归国,带回木棉种子,交给郑天益种植。起初不懂如何培养,枯得只剩一茎。后来移到北方,才蕃衍起来。取子车缫丝车都是天益自己创造的。十二世纪初还数次从中国移植过花木。十七世纪初咸镜北道庆兴地方有蔓生牡丹,据说是金人灭宋后移到北边,然后输入朝鲜。农业方面朝鲜也曾跟中国学习。一三六二年白文宝建议,以为中国“江淮之民为农而不忧水旱者,水车之力也。吾东方人治水田者必引沟浍,不解水车之易注。”所以主张仿中国样式制造水车,在农村推行。但并未能广泛使用。到十八世纪末,朴趾源还说:“车戽之术中国千余年来所已茶饭用之者,而我国尚未开创。”徐兢记载朝鲜农事说“牛工农具大同小异”,可见十二世纪初年中朝两国的生产技术与工具没什么太大区别。不过中国在这以后七百年间,有许多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每次起义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之后,多少变动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因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到十八世纪末叶,停滞性更强的朝鲜封建社会里,农业技术与工具便又落在中国之后了。朴趾源曾出使过中国,对农业情形特别注意,回国建议仿制中国农具。他又主张改变“广亩漫种,苗生无行列”的方式,采取辽东田地“皆作细垄,黍稷粟豆挟垄而生,远而望之,如铺万匹摩衲”的办法。又说朝鲜农民对于蓄肥方法太不讲求,“一户之内人畜之所遗秽本自无几,而收聚之不如法而失其全功者,十之四五”,加以“阔亩漫播”,于是“以此无几之粪秽,泛布广占之田畴”,完全不能收效。因此他介绍中国的情形说:“尝经过燕蓟之间,每见居民腰悬一篮,手持铁搭,伛偻于来牛去马之后,而拾其所遗,可谓勤苦之甚。而到处粪堆方圆棱隅,整整如亭台,未见其浪藉差池。”所描写一百五十年前华北农民辛勤劳作的状况和成绩,正和今天相仿佛。朴趾源的这个介绍的工作,在中朝人民友谊关系的历史上,也是值得表扬的。

十四世纪末,个别的中国人已经参加朝鲜抵抗外侮的斗争。二百年后,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时,中国又派大兵救援,打退了侵略者,光复朝鲜国土。虽然当时明朝也有极少数人反对出兵援助,但绝大多数人都认清日本侵略朝鲜为侵略中国的第一步,救邻即是自救。中朝两国利害相同唇齿相依,无论从道义上战略上都应该出兵。于是中国正确地决定了出兵援朝的政策。一五九二年六月十一日汉城陷落,二十三日平壤陷落。七月十五日明朝援军由辽东启行,二十三日渡鸭绿江,八月二十一日进军平壤。但因地理不熟,又下大雨,打了败仗,游击史儒力战而死。明朝于是继续增派援军,命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当时军中讨论防御日本鸟铳的方法。先锋钱世祯说:“壮士临阵,不死则伤。鸟铳虽能杀人于百步之外,至短兵相接,不足虑也!”这和今天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敌人优势配备飞机大炮之下,却冲到敌人面前,迂回到敌人侧后,用轻武器来打坦克车,使美军无从抵抗,正是同一精神。为正义而斗争的战士向来是奋不顾身的!
李如松的先世原是朝鲜人,移住辽东。因大兵尚未齐集,先带领西兵辽兵南兵四万人,于一五九三年二月六日进围平壤。这时蟠据平壤的是倭军精锐小西行长部队,朝鲜人觉得城坚守固,发愁“天兵(指明兵)亦人耳,恐未易拔也。”但中国军队奋勇争先,二月八日上午便光复了平壤。朝鲜人记载这天上午围攻的情况说:“诸军鳞次渐进,望见冰路马跑,飞屑杂尘,如白雾涨空。初日下射盔铠,银光灿烂,眩耀万状,奇怪夺目。贼亦于陴上多张五色旗帜,束长枪大刀,齐刃向外,为拒守计。提督领亲兵百余骑进薄城下,指挥将士。俄而发大炮一号,各阵继而齐发,响如万雷,山岳震摇。乱放火箭,烟焰弥数十里,咫尺不分。但闻呐喊声杂于炮响,如万蜂哄闹。”倭军从城上乱用铅丸汤水大石滚下,明军攻城“僵尸相续”。游击吴惟忠中丸伤胸,督战益力。参将骆尚志耸身攀堞,敌人扔下大石伤了他的脚。还拿着长戟,背着麻牌冒险直上,诸军鼓噪紧随,日军不能抵挡。两人当时都已年过六十。李如松也亲自督战,马中弹倒。我们再看首先登城的南兵将领游击钱世桢的回忆:“大呼而薄城下,倭奴铅子矢石雨注,前锋中伤者稍却。余拔刀斫其顶,遂鼓勇带伤而进。后队继至,呼声动天地。有一百总吴计会者,跃而超其陴,为贼所击而坠。复超而上,仰斫数人。余与家丁杨文奎徐大胜郭子明等已攀堞而登。遂克其城,时日尚未中。”入城之后继续巷战。日军避入民家,从屋内发枪。明军用火箭齐发焚薰,烧死甚多。余众“弃甲抛戈,惊乱遁走”。各地日军也都望风南逃。同时朝鲜各地人民纷纷起兵反抗,李舜臣的龟船舰队又在南部海上阻挡日本水军不能西去。日本侵略军队士气沮丧,粮食缺乏,于是退兵求和。一五九三年胜利的平壤之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在这次战役中,中国人民表现了高度的勇敢和对于朝鲜人民兄弟般的友谊!
丰臣秀吉的求和条件非常苛刻,如割朝鲜八道土地的一半于日本,送朝鲜王子大臣为质等等,中国和朝鲜当然不能接受。于是一五九七年秀吉再度出兵。明朝也派陆军数路入朝抗击,配合朝鲜军队,陆续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尤其中朝海军的团结合作,是最后把侵略者驱逐出去的主要原因。一五九八年冬天,小西行长在朝鲜南海岸顺天地方,被刘綎权栗所统中朝陆军包围。陈璘李舜臣又指挥中朝水军连连进攻,每次都得胜。相持数月,日军粮竭势窘。到十二月十五日,岛津义弘从泗川带五百只战船的庞大水军西来援救。夜半通过南海岛北面的露梁津时,中朝联合舰队突出围攻。左右掩击,矢石交下,柴火乱投。许多只日船被燃烧,不能支持,退入观音浦港内。但因无路可走,又折回来,这时已是十六日早晨。中朝战舰向前迎击,李舜臣的舰队前进指挥,被日船围住。陈璘连忙将船只赶上,冲入围中救援,结果也一起被困。陈璘命令下碇不动,鼓噪放大炮。等待日兵登船,将士奋起杀敌,日兵落水死者数千人。陈璘忽又摇铃收兵,敌军怀疑不解,稍稍退却。乘这时机,明军“从高散喷筒于贼船,风急火烈。贼船数百,顷刻焚烧,海波尽赤”。李舜臣因此突围而出,向敌军的大楼船进攻,射死主将一人。日船于是舍弃陈璘,来攻舜臣。陈璘得出,与舜臣军合。“发虎蹲炮,连碎贼船”。明朝副总兵七十岁老将邓子龙率领二百人直前奋击,明军的火器误投入子龙船,因而烧起。贼船乘势反攻,子龙力战而死。李舜臣见友军船起火,忙来赴救,追击日军。到中午倭兵大败,“烧溺俘斩殆尽,义弘等仅以余兵五十艘脱走”。小西行长也乘隙遁回本国,就这样结束了他们残酷而可耻的侵略罪行。朝鲜的民族英雄李舜臣在这次战役中壮烈牺牲,但他爱国的热忱,战斗的英勇,策略的周密,和团结中朝兄弟部队取得最后胜利的功劳,是两国人民友谊关系史上永远不能忘记的!
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不仅是出兵作战,接济军用物资,并且进一步从根本上帮助,教朝鲜人训练兵士,制造武器。一五九二年冬天,朝鲜便已选择“精锐之士”跟骆尚志学习剑术。次年采用李如松建议,设立训练都监,用戚继光“纪效新书”的办法来训练兵士。柳成龙等亲自讨论,向中国将领质问疑难。并征集“武臣勇健有计虑者”隶属都监,学习《纪效新书》。又选精壮军丁四五十人,从明经略赞画刘黄裳学炮车战法。一五九五年,中国所派练兵教师十二人中,精于剑枪诸艺者三人留在汉城,监督诸军日夜学习。其余分派到各道,训练炮手、射手、杀手。至于武器方面,十四世纪末火炮之术已经从中国介绍入朝鲜。一五九三年因明军中百总周某通晓“造铳焰硝之法”,广求冶匠焰硝匠从他学习。又仿造刘綎所作铁鞭,传授了涂在箭上的毒药。击退倭寇之后,明军在义州等仓所遗留的米豆,悉数赠送给朝鲜人民。明军回国,还留下几千人帮助训练兵士,戍守要塞。此次前后用兵七年之久,军士的分布北方从蓟、保、辽、宣、大等五镇调来,南则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四川各省。还有西南苗族兵士一万五千人。粮饷是从辽东山东天津等地输运。军费用去数百万两。所以三百五十年前这次援朝抗日战争,是全中国人民的力量所支持的!史儒、邓子龙、钱世祯、李如松、陈璘等和全体死难、受伤以及作战的兵士,光荣地实现了广大中国人民对他们的希望。在学习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今天,十六世纪中朝人民联合抗日保家卫国的战争,正是我们的一个好课题。
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失败之后三百年,日本统治阶级又作征服亚洲的迷梦,首当其冲的还是日本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桥梁——朝鲜半岛。当时李鸿章等人未始不知道日本对朝鲜的野心,以及种种侵略计划。但半殖民地国家统治阶级的投降主义糊涂思想,使得他们不敢正面积极支援朝鲜,抵抗日本。只是幻想倚赖帝俄英国出来劝和,或用武力干涉,自己缩在后面等待,“切勿多事”。然而中国的人民却很早就看准了日本的毒辣,认清楚中朝两国利害相同,中国应该及早帮助朝鲜来对付共同的敌人。例如姚锡光在一八八七年给李鸿章的密陈经画朝鲜说帖,便说“东三省南境与朝鲜犬牙相错,所恃为限带者,长白山而外,特鸭绿图门两江,然俱策马可涉。无朝鲜则东三省无日安枕。是朝鲜者东三省卧榻之侧,又即东三省屏蔽也。”,甲午战争时的舆论,从一八九五年所出版辑印当时新闻纸上论说的时事新编里,可以窥见一斑。有一篇《防倭论》指出日本侵朝是“假途伐虢之计”。又有一篇题为《呼吁篇》,申说朝鲜对中国关系之密切过于琉球:“琉球者中国之爪发也,高丽者中国之肘臂也。爪发虽属于人之身,割之截之,犹不甚惜。人岂有不惜其肘臂,而割之截之者乎?”接着说朝鲜与中国东三省毗连,日本若占据朝鲜,“以铁甲三四艘,游弋鸭绿江上下”,炮声殷殷,烽火历历,那时全中国人民还能“晏然高枕而卧,悉付之不见不闻矣乎?”又说全国人民“比闻牙山平壤之败,益皆奋袂攘臂,怒发冲冠,欲得外国人而甘心焉。”这些话都说明中国人民当时是和朝鲜人民站在一起,主张中国政府出兵抗击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这种精神是十六世纪末年以来始终不变的,也是中朝人民深厚友谊的必然结果。
一八九四年满清政府派兵到朝鲜,原是为了帮助朝鲜统治者,镇压朝鲜作反封建反帝斗争的人民——东学党。然而中国军队开到时,东学党已经暂时败退。中国军队并未参加镇压行为,相反地,却为保卫邻邦的国土,抗击中朝人民共同敌人而在朝鲜土地上流血。一八九四年七月牙山之战,中国军队以寡敌众。不但援军不到,而且缺军火,缺粮饷。“长夫不备,车驮无资,兵自负粮,枪无余弹”。在这种情况之下,武备学堂学生于光炘等四人曾于二十八日夜间纠合勇健兵士,冒雨埋伏桥旁村落,袭击进攻牙山东北成欢驿的日军前锋。颇有杀伤,并且打死日本军官数名。日军惊骇退却,过桥又多溺死。但因大队继续开来,中国方面接应不到,四人全都牺牲。九月十五日平壤之战,马玉昆自督步队截击东面日军,“肉薄血战,抵死相撑拒”。担任西南面的中国军队来加入作战,“枪弹雨发”。城东南角的炮台也发大炮轰击,日军伤亡甚重。从早晨六点钟到下午两点半钟,不能进展,只得退去。城北面由左宝贵防守,自己在城上指挥。日军死伤甚多,仍继续猛攻,占据了周围的小山同树林。十五日下午左宝贵正在指挥放一口最重的炮,忽然炮手中了弹,死在他身旁。这时他已经受了几处伤,可是他毫不畏缩,走上去自己放那炮。不料腿上又中了一弹,他很敏捷地用布将伤口裹好,勇敢地站起来继续鼓舞兵士作战。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又一弹打在他身上,这次却受了致命伤而倒地,扶下城便死去。部将也有数人一同炸死,平壤之战中国兵士一共牺牲了两千多人。这时中国军舰护送陆军增援朝鲜,九月十七日在鸭绿江口大东沟海上和日本海军会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鼓快车向日本四艘快船中速度最大的吉野舰撞去,中了鱼雷,船很快便沉没,全船二百五十人都溺死。邓世昌遇救出水,但因全船殉职,义不独生,仍奋掷自投于水而死。经远舰起火,管带林永升一面激水救火,一面发命追击负伤敌舰。也被水雷轰裂,二百七十人与船同尽。总计此次鸭绿江口的海战中国牺牲军官八十七人,水手一千多人,负伤四百多人。甲午战争期间,东学党在朝鲜国内向日本侵略军队继续进行武装斗争,日本费了很大兵力才镇压下去。详细情形虽因缺乏资料,无从考见,但我们确知中朝人民当时在不同的战场上抗拒同一敌人。由于投降主义者的满清统治阶级之腐败与无能,中国战士们光荣的战绩和壮烈的牺牲没能够扭转朝鲜的局面。但在中朝人民友好关系的历史上,在抵抗两国人民的共同敌人这一意义上,我们仍然不能忘记甲午之战牺牲了的先烈们!
× × × ×
以上选择重点地回顾一下中朝人民的友谊关系和文化的交流。从这些事实中,我们知道两千年来中朝两国人民如何地利害相同,血肉相关。无论文化上、经济上、军事上,我们和朝鲜人民一向是互相依赖互相帮助的。在毛主席和金日成将军领导之下,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中,亚洲这两个兄弟民族根据两千年来的友谊基础,将要全部肃清美帝侵略势力,永久地紧密团结互助合作下去!
作者前在新建设第三卷第三期发表一篇《中国与朝鲜的历史关系》。当时掌握材料不够,看法也未能全面,所以对于中朝人民的友谊关系没有能充分表达出来。两个月来广泛搜集资料,重写此篇,对两千年来中朝人民的友谊关系与文化的交流作一回顾。希望读者批评指正,并盼已读前文者参看此篇,则作者幸甚。
一九五一年二月三日写竟,记于清华大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