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我新结识的小同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23
第5版()
专栏:

我新结识的小同行
本报记者 孟晓云
我早就想见到他了,来两会采访的二十六名港澳记者中最年轻的一位——朱湛刚。
在人大会堂安徽厅迎客松屏风前,我在一群等候邓大姐接见的港澳记者中找到了他。
站在我面前的香港晶报记者朱先生胖乎乎的,一脸憨厚。
“听说您才二十三岁,是吗?”
“不,我今年二十四岁了。”回答是认真而诚恳的。
“真实和准确是记者的生命。”我们都会心地笑了。
“我们晶报有十二块版,我负责跑特区深圳和珠海,同时还要与另一个记者每周搞一个新界的专版。我们每天平均发稿字数是一千多字,最多一天发稿达四千字。”
“你们采访科的记者都很年轻么?”
“我们采访科十三个人,平均年龄二十六岁,还有比我小的,才二十一岁。”据了解,香港的报刊数量种类很多,加上电视台、电台,竞争激烈,由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担任这个职务,最为合适。
“你的月薪是多少?”“我的月薪较低。我们的生活费用比内地高,房租要一千多元港币。我和父母住一起。”
“还没有成家么?”
“我每天一早就要跑到卫星城市新界,相当于从北京市中心到郊区,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只能睡两个小时的觉,交女朋友的时间不多。可是,我对报纸工作依然感兴趣。”言谈中透露出他对新闻事业深深的热爱。听说朱湛刚是暨南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工作十分努力。
接见结束了。看得出,邓大姐寄语港澳青年的一番深情话语,打动了朱湛刚。
“谈谈您对邓大姐讲话的感受吧。”朱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邓大姐象是一位慈祥的老妈妈在教导儿女,语重心长。她说记者工作非常重要,一个人的工作联系着千千万万读者,道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匆匆的相见,又匆匆的分手。我们在一起留了影,并希望不久能再见,畅叙友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