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挪威人民的骄傲——国家湾海上石油平台之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23
第7版()
专栏:

挪威人民的骄傲
——国家湾海上石油平台之行
本报记者 陈特安 光明日报记者 王德铭 经济日报记者 张松齐
挪威是个山川纵横、三面环海的国家,海洋与挪威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上挪威人曾经长期乘着船只,沿着南部西海岸的一条朝北海道往来,挪威由此得名;Norway,意即“朝北之道”。
记者组于4月8日来到了挪威。热情的主人特地为我们安排了采访闻名世界的挪威国家湾海上石油平台的日程。
直升飞机载着我们从挪威第二大城市卑尔根起飞。凭窗俯瞰,地面冰雪未融,海面波光粼粼,星罗棋布的小岛犹如颗颗翡翠点缀着万顷碧波。大约飞出二百公里后,只见海面上两座高耸的平台,钢铁长臂擎着一支不灭的火炬,屹立在烟波浩渺的北海之上。这就是国家湾油区。
这个采油区属浅海地带,平均水深一百五十米,其原油和天然气储藏量分别为四亿吨和七百亿立方米,可供开采四十年。十年前,这一地区还只是渔船出没之地,今天已建起一号和二号两座巍峨的石油平台。一号平台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平台;二号平台从海底到塔顶高二百七十一米,面积一万八千二百平方米,重七十三万五千吨,是目前世界上能牵引的最重的结构;三号平台正在北海石油基地斯塔万格建造,预计今年6月将被拖进国家湾石油区,开始海上作业。
我们参观的二号平台上有三百四十名工作人员,其中十分之一是妇女,日产量为十一万桶。在钻井区,巨大的油架高高耸立,数不清的钻杆井井有条地堆放着,由机械自动运送到使用地点。在钻井旁,三个工人正在操作。主人指着钻井说,在钻完一口井之后,在平台不移动的情况下,钻架可以东南西北自由移动开钻新井。
随后,我们来到了采油区和油、气分离区。这里用向矿井注入海水和天然气的办法增加油层压力,使原油喷出。开采出来的油、气经过分离分别注入不同的管道。由于还没有通往大陆的天然气管道,所以又把天然气回注到油层以增加油层压力。据主人说,1986年将铺成天然气管道系统,到那时就可以把天然气输送到英国和联邦德国。原油则流入位于平台底下的海底储油库。国家湾油区三个平台的海底油库的管道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储油系统。在三个平台外围有两个浮动码头,原油就由这里装船外运。
由钻井区、采油区和分离区组成的整个平台工作区都由中心控制室用电子计算机操纵控制,计算机终端显示着各种数据、信号,为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保证。
走过天桥就是生活区。这里有一百零一间宿舍,二百多个床位。小卖部、会议室、医务室、娱乐场所等应有尽有,餐厅里堆满了丰盛的食品。
行走在二号石油平台上,恍若置身于一座海上的石油城。它是挪威石油工业成功的一个缩影。石油是挪威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而国家湾油区又是挪威石油工业中的佼佼者。据官方公布材料,1982年石油总产值为六百八十二亿零二百万挪威克朗(一美元约合七点四挪威克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7%左右,在出口总额中占三分之一以上。1983年,挪威政府获得的石油税收达二百七十三亿七千万挪威克朗,占税收总收入的16.58%。石油工业的发展对石油化工、机械、造船等工业部门也起了推动作用,对增加就业也有帮助。
国家湾海上石油平台能在短短时间里跃居世界先进行列,不是偶然的。二号平台的管理人员告诉我们,他们的总经理米切尔·梅尼说过:“没有我们挪威人的热情和献身精神,便不能取得这些成功。”事实确是如此,就我们在二号平台所见,工人们都在紧张而有节奏地工作着。一位负责生产指挥的工程师对我们说:“在海上作业要冒一定的风险,但争取多开采石油是我们的职业使命。”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不畏艰险的开拓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二号平台管理班子年富力强,精通业务,平均年龄为三十八岁半。平台经理尤奈斯达尔才四十一岁,管理班子成员大多毕业于著名的挪威特隆海姆工学院。这个平台还十分重视职工科技水平的提高,每年规定有十天专门训练时间。在采用新设备之前,都要开办为期两周的训练班。尤奈斯达尔一再强调,产品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科技之争。无怪乎挪威人把国家湾海上石油平台看成是“挪威人民的骄傲”。
落日西斜,我们登机返回大陆。离别时我们把目光再一次投向海上两座钢铁巨人。一种对挪威人民的开拓精神的敬意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