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硅谷一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23
第7版()
专栏:

硅谷一瞥
赵小岩 潘晓耕
六、信息情报网
硅谷是美国信息社会尖端技术的工业中心,也是信息交流最为迅速的地方,这里有由各种渠道交织而成的信息交流网。这既是信息社会的一大特征和基本条件,又是信息社会产业发展的后果之一。
如前所述,硅谷许多公司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仙童公司有关,因此很自然,“仙童”成了这个信息网络的中心。1969年,在半导体工程师的一次讨论会上,经调查发现,与会的四百人中只有二十四人从未在“仙童”呆过。
硅谷的天地狭小,公司、厂家集中,生产内容相近,这是人们互相认识的重要有利条件。
另一个原因是工作流动率极高。据统计,普通工人中,年工作流动率为50%,工程技术人员为30%。
同学、朋友及过去的同事,大家可能在不同的公司工作,但专业相同或近似。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人们以非正式谈话方式的“聊天情报”网。硅谷的酒吧和饭馆绝不仅是吃喝之地,它们还是人们最喜爱的谈生意场所。在“辣坊”饭馆吃早餐已成为硅谷半导体公司市场人员的习惯。有一位推销经理说,“我早上八点到‘辣坊’,总能遇到我认识的人。归根到底,这是在硅谷。我的所有顾客和竞争对手,大约五百人,常到那儿吃早饭。我得留意谁坐在旁边的隔间里,因为可以从别人的谈话中得到信息。”
硅谷的信息交流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互相交流,正如仙童公司的莱思·霍根所说,“科学家们相信他们的技术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另一方面是互相保留,互相刺探。前者反映了信息经济必然要求信息资源流通这一面,后者则是互相竞争的必然结果。一位休—派中心实验室的博士这样描述他参加的一次讨论会:“我充分理解界限该划在哪里,然后冒险接近它。在讨论我的报告时,我们的竞争对手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能反映出他们已经知道多少,这对我们公司来说是很有价值的情报。”
竞争是更主要的一面。有的公司利用工作流动率高这一点,故意宣布有职位空缺。当其它公司的人前来谋求这一职位时,通过面试能了解到各个不同公司的一些情况。有时某家公司解雇某个忠诚雇员,让他到对手公司去谋职,实际上是派去当坐探。当然这不是合法手段,然而这却是硅谷信息交流网的一部分。
除了这种非正式的社交网之外,还有很多正式的公司之间、公司与研究学校之间的交流渠道。
要想进入硅谷企业的最起码条件,应是理工学士。可是,一般认为,只要离开大学五年,这个工程师50%的知识就过时了。因此,各公司要求大学为在职的工程技术人员开办校外研究生课程,各企业鼓励工程技术人员每周至少花十分之一的时间攻读这类课程。斯坦福大学现在通过闭路电视为硅谷一些公司提供了研究生课程,但还远不能满足要求。
各公司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各自的研究与发展部门能否拿出新的成果。因此,很多公司与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及其教授们签订了各种合同,比如,公司研究人员可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教授与研究生们承担公司的部分研究项目,教授们到公司担任咨询顾问,甚至有的教授直接就是合股者和董事会成员。据调查,电子工程系的绝大多数教授都以不同方式参与了企业活动。前电子工程系主任约翰·林威尔教授,于1971年与人合资创建了电子感应系统公司。
面对日本的强大挑战,各公司间开始实行某些合作。1981年,十八家硅谷企业集资在斯坦福大学建立了集成电路系统中心,由林威尔教授挂帅。这个中心每年要培养一百名硕士,三十名博士,这十八家公司有优先雇用权。每家企业还可派一定数量的研究人员到这个中心参加研究项目,为期一年。
(待续)(附图片)
  斯坦福大学的校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