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柳州市狠抓经营体制改革 促使蔬菜多产并源源上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24
第7版()
专栏:批评以后

柳州市狠抓经营体制改革
促使蔬菜多产并源源上市
去年11月19日,本报第五版刊登黄旭炎的来信,对一年四季都可种植蔬菜的广西柳州市出现的蔬菜供应少、品种单调、价格高的问题,提出了严肃批评。柳州市的领导对这一问题态度如何?蔬菜供应的问题解决得如何?今年3月份,记者作了实地调查。
我们来到柳州市,正是蔬菜供应的淡季。我们先看了国营蔬菜商店,只见货架上和地下都堆满了新鲜蔬菜,有芥菜、芹菜、白萝卜、菜薹、上海青、青椒等,达十余种。有的三五分、五六分一斤,有的一角钱一斤,最贵的是青椒,一斤也只三角八分钱。据蔬菜公司的同志说,每天上市的蔬菜有二十多万斤。两个农贸市场的蔬菜也不少,有韭菜、芹菜、菜薹、莴笋、小葱、芋头等等,既新鲜又便宜。有的农民把莴笋削好皮再卖,也只六分一斤。槟榔芋头绝迹多年,现在也有了,一斤二角多钱。顾客不用排队,随时都可以买到青菜。据了解,今年第一季度,柳州市蔬菜月平均上市量近九百万斤。市消防大队的食堂采购员告诉记者说,自从市领导抓蔬菜以后,蔬菜生产的多了,品种也有增加,价格又便宜。
去年9月份,柳州市蔬菜供应开始紧张,10月份上市量最少,只有三百八十五万斤,比过去减少了四分之一。据有关同志分析,蔬菜品种、数量的减少,有气候的影响(去年两次大水),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经营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种菜的积极性。过去蔬菜由国营蔬菜公司统购包销,常常出现旺季菜多卖不出去,以致大批烂掉。商业部门进菜越多越赔钱,不愿意多收购,所以就出现了挑剔和压级压价的现象。因此,农民不愿意给国营商店送菜,有的甚至不愿意种菜。
报纸的批评,引起了柳州市领导的重视。他们专门指定梁裕宁副市长分管蔬菜生产。梁裕宁同志告诉记者:党报的批评,对我们的工作促进很大。市政府新领导班子开始工作的第一次会议,就研究蔬菜问题。大家认为,蔬菜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关,一定要抓紧抓好。在思想认识提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变过去那种吃“大锅饭”的“统购包销”的办法,实行“计划生产,合同收购,大管小活”的经营方针。所谓“大管小活”,是指70%的大路品种(二十七个)按合同卖给国家;30%的细菜如青椒、番茄、丝瓜等允许农民到农贸市场出售,但必须完成80%上交任务,才能供应全月口粮。蔬菜公司领导还确定重点抓春秋两个蔬菜淡季和节日市场的蔬菜供应。在淡季,为补充蔬菜供应的不足,他们安排人力生豆芽、制作豆制品,还从外地调菜供应市场。
在去年落实1984年蔬菜生产计划时,柳州市政府组织人到农村一户一户订合同,落实种植面积。市领导除了主持召开蔬菜生产调度会议,还亲自检查播种情况。由于领导重视,农商关系协调,从而调动了农民种菜售菜的积极性。今年春节那天,柳州下着毛毛细雨,沙塘公社的农民冒雨给蔬菜公司送了六万斤菜,这是过去没有的现象。水南大队第五生产队蔬菜专业户许瑞业,全家两个半劳动力,承包八亩菜地,去年生产蔬菜一万一千四百斤;今年第一季度虽是蔬菜生产淡季,就已生产蔬菜六千多斤,一斤不上农贸市场,全部卖给国营菜站。
本报记者
孙光 江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