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新时期的“大风歌”——人大代表盼望快出人才多出人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25
第3版()
专栏:

新时期的“大风歌”
——人大代表盼望快出人才多出人才
本报记者 黄际昌
“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朝的“三侯之章”《大风歌》,表达了刘邦对人才的期望。
今天,一首新时期的“大风歌”又回荡在人民大会堂内外。几千名商议国事的人民代表,个个都是歌手。他们无论谈改革、开放、翻番,还是谈新的技术革命,都谈到人才问题。一位前清出生的老代表,抖动着手里的《政府工作报告》说:赵总理谈知识分子,在这本子里占了三页。我看,哪一个朝代都不如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求才若渴”。
在大会堂上海厅,上海市市长汪道涵谈“人才战略”时说:我们上海与内地一些城市比,人才还算多的;但与发达的西方城市比,就显得太少了。今后急需三方面的人才:掌握现代科技的专才,精通经营管理的将才,熟知宏观经济的通才。光靠现有几十所大专院校,难解近渴,要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广开才路。荣毅仁代表在一旁插话:国外有句流行的话:世界上最理想的投资场所是中国,中国最理想的投资场所在上海。汪市长接过话去:我们上海人天天面对太平洋,但有几个人晓得它的深浅呢?我们不能老“泡”在黄浦江里,要“跳”进汪洋大海学游泳,培养出更多的现代化的人才。
全国著名的人才摇篮——清华大学,也发出“后继乏才”之叹。刘达同志在人大代表北京市小组会上清了清人才的“家底”。乍一看,清华人才密集,似乎“过剩”。仔细分析一下,现有师资队伍的构成,并不乐观。在全校现有三千五百五十七名教师中,教授一百零五人,平均年龄六十四岁;副教授六百八十九人,平均年龄五十二岁,二者相差十二岁,这是一个不短的距离!中青年教师虽然数量大,但工资低,待遇薄,负担重,不少人健康状况欠佳。如果不及时调整政策,采取应急措施,若干年后,“脱班”的危机就会表面化。再看看国家下达的任务,到1990年,全校大学生要达到一万五千多人,还要出一批研究生、博士,还要接收外国留学生,还要办干部进修班,更繁重的科研项目有待完成。到那时,教学人才的赤字就大了。百年树人,事不宜迟。刘达在会上提出,坚决改革教育体制,采取“特殊”政策,加快培养人才等九点建议。
“人才出在西方”。沿海城市代表不赞同这种看法。代表们说,中国人脑袋并不笨,在西方科技领域里唱主角的,不是有不少中国血统的佼佼者吗!各地代表提请大家注意:引进是为了赶超。中国的现代化要靠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
“人才尽出在沿海城市”。内地代表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沿海的人才固然多于内地,但内地也有育才的沃土。石油有“海相生”和“陆相生”之议,人才何尝不是这样。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多年的智力支边,有力地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而从多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崛起的人才,近年来是在不断增加的。
京、津、沪代表呼吁:打破“中国无才”的自卑感,打破本位主义,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人才不可囿于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城市,要面向全国。现在的矛盾是:一方面缺才,另一方面积压浪费人才的现象相当严重。清华大学算过几笔账:到1990年,需要能带博士研究生的教授约三百名,仅靠现有桑榆之年的教授显然不行,而校内有一千三百多名教师是1950年前后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经过三十几年的实践锻炼,有相当数量的人接近或基本上达到教授水平。人才积压,不能流动,带来的不良后果越来越明显了。几千人淤在“积水潭”里,或“近亲繁殖”,或各立壁垒,怎能不妨碍人才的生存和发展!
人才,作为重大战略问题列入了代表们的议事日程。他们就这个问题拟出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提案。人才促改革,改革出人才,大批新秀今后将似江河活水源源而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