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留法勤工俭学生的三次运动(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25
第5版()
专栏:学点革命史

留法勤工俭学生的三次运动(上)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开始于辛亥革命以后,以输入西方先进科学文化,代替中国的落后封建文化,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目的为宗旨。这一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十月革命后,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劳工神圣”的思想深入人心,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由于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先进分子以及五四时期有影响的进步社团的大力支持,这一运动达到了空前的高潮。从1919年到1920年底,在仅两年的时间里,赴法求学人数竟达一千六百余人。一大批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追求社会主义理想,探索改造中国与世界途径的先进青年,纷纷投入到这一热潮中来。
大批勤工俭学生到法国后,不久即面临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经济萧条期。严酷的社会现实教育了勤工俭学生们。日益觉醒的留法勤工俭学生在1921年短短的九个月时间里,发扬五四爱国反帝精神,掀起了三次大规模的运动。这三次运动不仅震动了反动腐朽的北洋军阀政府,同时也大大刺痛了法国的统治者。这三次斗争,为正在兴起的旅欧勤工俭学生的共产主义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二八”请愿运动
五四运动时期进步社团的成员到法国后,纷纷在留法勤工俭学生中成立起各种组织。赴法的新民学会成员李富春、张昆弟、李维汉、罗学瓒等在1920年2月成立了“工学励进会”。该会最初宗旨是以工学的精神和方法,谋世界的改造和进步,使世界成为工学的世界,这宗旨打上了明显的工读主义的烙印。勤工俭学生中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蔡和森,对“工学励进会”的改造起了巨大的作用。在他的帮助下,1920年8月,“工学励进会”改名“工学世界社”,鲜明地提出“以实现社会革命为宗旨”。1921年春,赵世炎、李立三等在巴黎成立了劳动学会,其信仰也是工读主义。不久,该会迁到勤工俭学生和华工集中的工业中心克鲁梭,改名为“勤工俭学学会”。工学世界社和勤工俭学学会成为勤工俭学生中影响最大的组织和核心。
从1920年底开始,法国的经济萧条更甚,加以战时入伍士兵的复员,导致失业人数剧增。这种情况使勤工俭学生找工作极难,被抛进领取维持费行列的有五百多人。侥幸找到工作的学生,也因受歧视而工值低于法人,再加上受到货币贬值的影响,只能勉强维持最低生活,上学的希望成为泡影。
主持勤工俭学生找工求学事务的华法教育会,原是由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人与法国政界、教育界名流合作发起的。由于旧中国政治腐败,一些营私舞弊的腐化分子混进了华法教育会,他们不但巧取豪夺教育会的活动经费,而且贪污国内各省支援勤工俭学生的捐款。而失工的学生却挤在华法教育会院子里的几个不避风雨的帆布工棚里,每天靠领取五法郎的维持费度日,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学生因病饿而死的事时有发生。正当学生们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时候,华法教育会反诬学生们“既无勤工之能,又乏俭学之志”,并时以“遣送回国”相威胁。1921年1月12日和16日,华法教育会两次发布通告,公开宣布与勤工俭学生脱离关系并停发维持费。这一行径无疑是将勤工俭学生置于死地。广大勤工俭学生面对这种险恶形势,被迫起而抗争,一场声势很大的求学请愿运动爆发了。
1月下旬,许多勤工俭学生集中在巴黎,推选六名代表向中国驻法公使陈箓交涉:取消通告,继续给无工学生发放维持费;要求政府为每个勤工俭学生每月提供四百法郎的求学津贴。不久,北洋政府回电陈箓,拒绝勤工俭学生的要求,并责成陈箓将无钱无工的学生分别遣送回国。交涉失败了。2月4日,六名代表致信全体勤工俭学生,请求各地同学速派人赴巴黎共同行动。消息传到蒙达尼,集中在该地的新民学会和工学世界社成员立即讨论巴黎同学的来信,一致认为:应当支持和参加巴黎同学的正义斗争。随后,蔡和森、张昆弟、李维汉、向警予等率大部分会员和社员急赴巴黎,参加并领导了这场斗争。2月下旬,近百名勤工俭学生聚集巴黎,推选蔡和森等人主持起草和发表宣言,号召同学们向官方展开直接行动。2月27日,请愿学生召开代表大会,提出了争取“生存权”、“求学权”的口号。会上决定向政府提出:(1)发给勤工俭学生每人每月四百法郎的入学津贴;(2)无条件开放中法、中比大学,接受勤工俭学生入校。2月28日,请愿学生在蔡和森的带领下,向中国驻法公使馆请愿,行至途中,遭到法国军警的阻挠。到达公使馆后,包围在使馆外边的军警不许学生进入。为避免流血,蔡和森等十一名代表进入使馆与陈箓谈判。谈判破裂,围在使馆外面的学生要求陈箓回答他们的问题。陈箓不得已,只好答应与学生到公园会面。正当学生们质问陈箓时,法国的军警和马队冲散学生队伍,许多人被打伤,其中一名学生,因军警追赶,不慎被电车轧死。斗争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运动期间,正在考察英国煤矿工人大罢工的周恩来赶回巴黎,写了长篇报道《留法勤工俭学生之大波澜》,登在天津《益世报》上,介绍这次请愿运动的由来和发展,争取国人同情和支持,扩大了这次运动的影响。
“二·二八”运动标志着新民学会和工学世界社大部分成员已经摆脱了工读主义,在改造世界方法的问题上向前迈进了大大的一步。而当时的劳动学会对勤工俭学的可能性还抱有幻想,尚在工读主义的束缚中。双方认识不一致,就无法统一行动,这也是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运动失败以后,双方都认真总结了教训。不久,赵世炎和蔡和森在蒙达尼会见,经过交换意见,基本上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蔡和森和赵世炎的蒙达尼会见,对促进勤工俭学生的联合,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引导更多进步青年踏上革命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二八”运动以后,中法官方迫于各界舆论的压力,取消了停发维持费的决定。法国当局为控制勤工俭学生,成立了少年监护委员会,负责发放维持费等。这一切仅暂时缓和了矛盾,但没有解决勤工俭学生的根本问题。
(侯均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