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前进的足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25
第7版()
专栏:

前进的足音
本报记者 陈特安 光明日报记者 王德铭 经济日报记者 张松齐
四月的斯德哥尔摩,阳光和煦,草坪返青。街心花园里,报春花初绽,梅拉伦湖上海鸥悠闲回翔。我们在一周的访问中,不仅领略到瑞典妩媚的早春风光,而且还处处听到瑞典人民奋步向前的足音。
承主人厚意,我们受到了瑞典议长以及政府高级官员和几位在野党领导人的接见,有机会同瑞典各界人士广泛接触。瑞典朝野在国内政策方面虽有分歧,但在捍卫国家主权、反对强权政治、坚持和平中立的对外政策方面,观点基本一致。
北欧是超级大国争夺的又一个场所。瑞典国防部一位高级官员指着墙上的地图对记者说,平静的北欧,其实并不平静。一个超级大国在科拉半岛建立庞大的海军基地,既把北欧作为它防御的前沿,又把北欧作为它向大西洋扩展的前哨;另一个超级大国也向北欧地区运进了大量武器。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瑞典一贯奉行中立政策。面对当前形势,处在超级大国“夹缝”中间的瑞典更加强调,要严守“和平时期不结盟,以求战争时期守中立”的政策。瑞典强调它的中立外交政策是以强大的国防为后盾的。国防大臣助理吉尔登指出,推行“武装中立”的方针,目的在于制止和防备交战双方在军事冲突中占领瑞典的国土。外交部国务秘书肖里坚定地说:“鉴于外国潜艇频繁入侵瑞典领海,我们已经决定,地方司令部有权采取果断措施。就是巡航导弹飞过瑞典上空,也要把它打下来。”这些都反映了瑞典政府和人民反对超级大国强权政治和军备竞赛、保卫国家主权的坚强决心。
在瑞典,从工厂、企业到学校、科研机构,足迹所及之处,能够清晰地听到瑞典在新技术革命潮流中前进的脚步声。
一个多世纪以前,瑞典还被称为“欧洲穷汉”,上百万瑞典人为生活所迫,移居海外谋生。今天,瑞典已跻身于世界富国行列,八十多万外国移民到瑞典定居。据报载,在这一百多年内,瑞典的工业生产总值增长了一百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十倍。
瑞典朋友告诉我们,瑞典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巨变,除了有长时期的和平环境外,很重要的一条是教育和科技领先。为了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瑞典政府已专门成立科教办公室,并于今年3月初公布了1984—1985年度科技研究和发展的计划草案。这一计划的财政预算为一百六十二亿瑞典克朗
(一美元约合七点七克朗),全国科研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这个数字仅次于日本(3%),而与美国相近。
科研和发展计划的重点是增加智力投资,为新技术革命培养人才。斯德哥尔摩大学校方告诉我们,学校得到的科研经费比前明显增加了,教授、副教授至少有一半时间用于科研。据瑞典朋友说,瑞典政府还向一些驻外的科技专员处增加拨款,以加强对世界各大国科技动态的调查和研究。
生产结构改革起步早,是瑞典工业的一个新气象。我们在圣德维克钢公司参观时,公司的负责人同我们谈到他们的经营情况。近几年来,西方国家的钢铁需求量下降,钢铁工业陷于困境,圣德维克钢公司也避免不了亏损的厄运。但到了今年初,这家公司却开始扭亏为盈,其原因是公司抓紧了内部改革,改变生产结构,由多产普通钢改为多产特种钢;其次是加强科研,把科研费用提高到占总销售额的4%,同时注意加强关键产品的研究,以巩固取得的优势;三是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建立起用户对产品的信任感。在“瑞典硅谷”林彻平,生产军用飞机的萨伯—斯堪尼亚飞机制造公司的情况也大致相似。这家公司的技术力量雄厚,但由于军用飞机市场有限,这家公司就把部分生产能力改向生产民用产品,设计生产了一种名叫“费尔查尔德”的有三十五个座位的民用客机。陪同参观的人员告诉我们,外国已订购了一百架这类客机,其中瑞士订购最多。这也是生产结构改革方面的一个实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