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上海应该更上一层楼!——全国人大代表的心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26
第2版()
专栏:

上海应该更上一层楼!
——全国人大代表的心声
本报记者 黄际昌 郭伟成 新华社记者 张学全
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代表,在谈论四化建设的成就时,都夸上海的贡献大。摆几个数字,便见分晓:它的工业产值,占全国九分之一;财政收入,占全国六分之一;外贸出口额,占全国五分之一,上海为兄弟省区提供的技术服务项目,去年比前年增一倍。上海,在几千代表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赞声啧啧。上海市的代表们坐不住了,他们环顾左邻右舍,你追我赶,都瞄准上海,形势逼人。“老大”的地位还能维持多久?上海市一些代表心中惶然。他们冷静地坐下来挑自己的毛病,找自己的“碴”了:“阿拉上海的工业优势,保勿牢:冰箱搞不过北京,彩色电视赛不过福州”。
“江苏的农民建筑队开到全国各地了,一年收入10亿多元。上海呢?自家的建筑队挤不出去,还请人家来帮忙盖大楼。”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赛场上,上海还有哪些项目领先?有哪些优势缩小了,丧失了,甚至已转化为劣势?代表们在沉思,在寻求答案。有些同志想得更深更多。一位在上海工作多年的老代表,说了上海八个字:“知识陈旧,思想保守”。代表中有一位在市府担任领导工作的同志,在一个座谈会上,说:“我们深切地感到,上海市人民政府在领导工作中,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深,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思想还不够解放,……我们的工作与国家四化建设的要求、与全市人民的期望,与兄弟省(市、区)的进步相比,都有很大距离。”
“保勿牢”!并非一句虚话。近几年,上海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上花了不小力气,从效果看,却不太理想。
一位上海代表援引外地人的话说:上海精明而不高明。没有高屋建瓴地抓住中心环节,组织重大突破,改革的魄力不大,步伐不快。熟悉上海情况的同志认为,上海艺高胆不大,财多气不粗。一些经济专家认为,上海经济不应当完全按照老路子走下去,要坚决地不失时机地实行战略转移:由劳动、资本密集型转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由重产业、轻服务转向产业、服务并重;由基本上是全民所有制转向全民为主,集体、个体以及中外合资或外资独营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经济循环须由内向型转变为外向型。代表们也有提出各种设想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许多代表都有同感:上海光靠“老本”很难坐稳“老大”的交椅,不作重大战略调整,不下决心抓改革,就没有出路。人心思改,这就是上海的趋势。
上海承受的压力大。这一点许多省市区的代表是理解的,甚至表示同情。但都希望上海“把压力变动力,把动力变实力”。要冲出重围,杀出新路,把改革和开放两个环节紧紧抓住、抓好。
代表们眼睛盯着上海,对上海寄予很大期望,也出了许多好主意。“老大”潜力大,他们举例:上海拥有较雄厚的科技力量,完全可以依靠技术进步,“脱毛”起飞。上海的海外关系比较多,海外实业界人士中就有不少是上海人,在经济贸易上彼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上海同十一个外国城市结成了姐妹友好城,还同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联系,可以通过经济技术的广泛交流,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把引进和开放的步子迈得大一些。上海最大的潜力不在“钱”,而在人。一千多万上海人,不乏精明的角色。伟大的创造力就在这里!代表们希望上海的眼睛要瞄向外省、外区、外国,有“三个向外”、“三个开放”、“三个引进”,就不愁上海经济不腾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