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唤出光明的歌——评儿童剧《月琴和小老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26
第8版()
专栏:剧评

唤出光明的歌
——评儿童剧《月琴和小老虎》
程式如
彝家有句家喻户晓的谚语:“公鸡虽小,能唤出光明;娃子虽穷,能战胜邪恶。”儿童剧《月琴和小老虎》就是一曲唤出光明的歌。“六一”前夕,四川人艺儿童剧团把它送到了首都舞台。
《月琴和小老虎》在儿童剧的创作上作了有益的探索。两位作者在大凉山深入生活后,了解到老虎是彝家自古以来最崇敬的动物,月琴是他们最喜爱的乐器,于是从儿童心理和理解能力出发,创造性地运用象征性和幻想性,结构了引人入胜的戏剧情节。流浪儿拉呷救治了被奴隶主马赫乌沙打伤的小老虎,从而结成了好朋友。马赫乌沙为求长生不老,一心想捕猎老虎挖心吃胆;他又强逼拉呷做他家的奴隶娃子,专为他弹琴作乐。为了挣脱奴隶主的压迫,在小老虎和伙伴们的帮助下,拉呷聪明机智地戏弄惩治了奴隶主。故事富有童话的斑斓色彩,使八十年代的小观众在笑声中认识奴隶制度的罪恶,认识智慧和勇敢能使弱小者战胜强暴者的真理。
《月琴和小老虎》的作者在运用童话的拟人手法方面作了新的尝试,把小老虎塑造成不会说话却懂得感情,爱听月琴的有着虎的外形的孤儿。当我们看到小老虎夺回月琴送到气息奄奄的拉呷身边的时候,当我们看到拉呷砍断吊着小老虎的套索自己却落入陷阱,小老虎急于营救的时候,不由得被“好孩子”小老虎深深地打动了!按照拟人化手法的常规,小老虎应当和人类通话。但幻想的羽翼如何展开,应当服从作品的主旨。这个小老虎妙就妙在心里有话而道不出,反衬得它的行动更加感人。
为了使童话色彩更浓郁,这个剧在演出风格上,突破了画框式舞台的局限,扩展表演区,利用舞台两侧与乐池部分以表现崇山峻岭的戏剧环境。全剧载歌载舞,插入了彝族的《蹢脚舞》、《跳歌》,时隐时现的《孤儿歌》贯穿始终,使演出充满了诗情画意。
正如剧中老牧羊人对孩子们讲的:“只要云雀愿飞,总有飞到目的地的时候”。《月琴和小老虎》演出五十场之后,四川的儿童戏剧工作者不满足于剧场的掌声笑声,又作了较大的修改。为了孩子,他们真是费尽了心血。(附图片)
拉呷弹着月琴向小老虎唱“告别歌”。方元 杜江宁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