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刘邓大军风云录》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27
第5版()
专栏:

《刘邓大军风云录》序
李德生
《刘邓大军风云录》是继《刘伯承回忆录》、《刘伯承用兵录》、《刘伯承军事生涯》和《刘邓大军南征记》之后,又一部反映战争年代刘伯承、邓小平及其所率部队威武雄姿和战斗风貌的著作。
从抗日战争结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以国民党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千方百计想从人民手中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使中国仍旧成为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贫穷的国家;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则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中国的这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决战,是这个历史时期的中心内容。
1945年9月以后,蒋介石集团依仗美帝国主义的支持和它的军事优势,不断进行挑衅活动,制造事端。我军先后进行了上党战役和平汉战役,给国民党军队以沉重打击。尽管1945年10月国共两党签订了双十协定,1946年1月签订了停战协定,但军事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蒋介石是不接受教训的。1946年6月,国民党背信弃义,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的李先念部,继而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全国规模的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爆发。当时,蒋军的总数是四百三十万人,我军只有一百二十万人。在蒋军进攻面前,我军实行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由于蒋介石发动的是反人民的反革命性质的非正义战争,而我们进行的是争取人民彻底解放的革命的正义战争,我们得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拥护,而蒋介石遭到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以及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同志的正确领导下,我军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打破了敌人的战略进攻,于1947年7月,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为序幕,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又经过一年的大较量,到1948年6月,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民解放军增加到二百八十万人。蒋军减少到三百六十多万人,其中能用于第一线的部队只有一百七十万人。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国民党反动军队再也无法摆脱战略上的被动地位,它的五个战略集团被我军分别牵制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五个战场上。党中央和毛主席正确地分析了形势,充分估计了敌我双方的力量,毅然抓住了这个战略时机,适时地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伟大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赖以发动反革命内战的精锐部队基本上归于消灭,我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从而铺平了我军横渡长江、解放全国大陆的胜利道路。在胜利的形势下,我军顺利地进行了渡江战役,进行了战略追击,彻底推翻了蒋家王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光荣诞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段历史是中国的一个伟大的转折,也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事变。我们应该很好地研究总结它,热情地学习歌颂它。《刘邓大军风云录》就是反映刘邓大军在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这个历史时期,坚决贯彻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方针,同其它各路大军一道并肩战斗,夺取全国胜利这一历史史实的文集,所以我觉得编辑这部书十分必要。
这部书的作者,都是身临其事,身在其时的指挥员、战斗员、记者、作家等,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是当时战火纷飞的实录,这是很宝贵的。另外,也有一些文章,是同志们用回忆的形式后来写就的。这些同志怀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代负责的态度,从总结历史经验出发,实事求是地回顾昨天的战争,这种态度也令人十分钦佩。不管过去和现在,这些文章都热情地歌颂了党、人民和军队,歌颂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歌颂了刘伯承、邓小平同志卓越的指挥艺术和作战思想;歌颂了千千万万个为国捐躯的烈士及他们的献身精神。因此,该书不但有较好的文学价值,而且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纲领,确定了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为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绘出了宏伟蓝图。蓝图是美好的,但是要实现它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我们做出艰苦的努力。当我们开始这种努力的时候,认真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学习战争年代的那种革命精神,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多走直路,少走弯路,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加快前进步伐,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军队来说,这种总结意义就更重大。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武器装备会日益更新,一些作战思想和原则也会随之改变,但战争的基本规律和作战的基本原则是不会有特别重大改变的,我军历史上的一些成功的建设经验和作战经验,对指导我军今天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仍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说,《刘邓大军风云录》的出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在,一些同志在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同时,正在着手进行刘伯承指挥艺术的研究,该书也为此提供了生动、丰富、可靠的材料。
最后,谢谢出版社的同志,是他们的辛勤劳动,使我们见到了这本书。
1982年11月25日
(此书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