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8阅读
  • 0回复

乡村改革家——倪品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28
第1版()
专栏:

乡村改革家——倪品良
本报记者 颜世贵
改革是有阻力的,但希望也在这里。
1981年,倪品良到无锡县堰桥乡担任党委书记的第五天,就召集大队书记开会,宣布包产到户,全面推行承包责任制。
当时,在比较富庶的苏南农村要不要这样搞,有人仍持怀疑态度,主张等等再说。老倪说:“等什么?等上面的红头文件?党中央不是一再要大家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吗?三十多年了,摸来摸去,没有找到富裕之路,农民等不及了,我可要闯一闯了!”
会场沸腾起来。
一年后,事实证明了农业承包责任制的巨大威力,但能不能引向乡镇企业?倪品良在改革的道路上迈开了新的步伐……
他首先想到了服装厂。这个厂从1980年创办以来,三年换了三任厂长,全是“照顾干部”,不善经营,亏本五万七千多元,工资都发不出,工人意见纷纷。是关厂了事,还是另寻生路?倪品良提出走改革的路子,搞承包:全年上交利润五千元,超额部分自行处理,谁承包谁当厂长,不称职的就地免职。
服装厂厂长不接受。老倪就在该厂召开全厂职工大会,民主选举。有三个老师傅上台竞选。第一个说,只包门市部;第二个说,可以包工厂,但工人任他挑;第三个说,如果大家选我当厂长,保证完成上交任务,工人工资提高30%,在座的工人一个不退。这人叫杨汉炳,是剪裁工,他的演说得到了热烈的拥护。虽说他二十年前犯过错误,但懂行,工人信任他。这样,杨汉炳当上了服装厂厂长,原来的厂长就地免职了。
如同在平静的池塘里投进一块石头,偃桥乡立刻引起了反响。有的说:“没犯什么大错误也要下台吗?这样做符合不符合党的干部政策?”有的说:“我们大队书记不行,也不要他了。”组织部门责问倪品良:“怎么找了个吃过官司的人当厂长?你头脑不要发昏!”
倪品良认准这个做法是正确的。他说:“干部职务不能搞终身制,要大胆起用能人!不然,怎么开创新局面?”
这时,服装厂传来喜讯:新厂长管理有方,上任二十四天,完成产值一万五千七百元,上交利润四百九十元,工人工资比承包前增加了十二元多。
然而,这仅仅是改革的第一步,还有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亟待改革。倪品良认为,不全面改革,企业的活力就出不来。他又在橡胶厂大刀阔斧地试点: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干部聘用制、工人合同制、工资浮动制,向企业中长期存在的难题挑战。
这在全县还无先例。一些陈规旧习,再一次结伴袭来。县委的态度是坚决的。年过花甲的县委书记冒着严寒到堰桥,给倪品良撑腰壮胆,他亲切地说:“对你们的改革,我们支持。县部门不支持你们改革的,我来做工作。谁干涉改革,来找我。那些反对改革的来信,我们晓得就是了。”倪品良深受感动,对老书记说:“你放心,我不是知难而退的人。”
不久,倪品良在全乡全面改革开了(见本报4月13日一版)。他在全乡支部书记会上说:“1983年是改革之年,终身制、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再不能搞下去了,混饭吃的时候过去了。有本事的上来,没本事的让位。当然,对于年老体弱的老干部,我们要妥善安排好!”
人们活跃了。一阵掌声过后,有人问他:“你党委书记怎么办?是否也要照此办理?”
倪品良随口答道:“全乡指标有一项完不成,我就打报告自动辞职。”
1983年过去了,堰桥乡镇企业全面改革,一年之内全乡人均收入倍增。现在,倪品良正带领全乡人民,向着更高的目标冲刺。(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