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儿童文学在稳步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28
第7版()
专栏:文艺评论

儿童文学在稳步发展
谷斯涌 刘 滢
由于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儿童文学作品一般不易在社会上产生一鸣惊人的震动,但我们丝毫不应低估近年来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速度。仅以发表短篇新作的园地来说,以高小初中学生为对象的文艺刊物,从两种增加到十四种。新创办的给中年级和低幼儿童阅读的刊物、报纸就更加多了。冰心同志在评价《儿童文学》时曾说:“刊物上的确发了很多很好的作品,其成绩并不在同时期成人文学刊物之下。”有的同志也指出,几年来儿童文学是“在悄悄地突破”,这话是有道理的。
这里,仅简略回顾一下近年来短篇小说的创作。它的喜人变化,突出表现在题材的开拓、质量的提高和作者队伍的壮大。
过去,由于过分狭窄地理解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曾使作品题材十分单调。二十年前,茅盾同志在评论我国的儿童文学时曾说,“题材的一边倒现象,内容大同小异,是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品性和才能的发展的。”如今,这种现象已得到了根本的扭转。为了开阔儿童的视野,作家们努力在多种多样的生活中来表现我们的后代。作品的题材非常广泛,学校街道,城市边疆,还有古人轶事,异邦风情,以及中外儿童的交往。近几年,又兴起了一门动物小说,大象、棕熊、猎狗、豹子,都大模大样地闯进了儿童文学领域,而且成了小说的主角。这类作品,情节曲折有致,充满了新鲜知识,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儿童文学园地里的灼灼新花。
作品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出现了一批着力塑造人物、以情感人的优秀作品。长期以来,一提到教育,人们往往以为这仅仅是指思想教育,忽略了对儿童陶冶感情和进行美感教育,甚至把这些统统划到资产阶级的范畴里去,这是一种误解。高尔基曾经说过:“教育有三个目的:使人们具有关于人的本身和关于他们周围世界的知识;确定性格和发展意志;训练并发展才能。”文学作品不但能给儿童以知识,它更以动人的故事和鲜明的形象,在读者心灵深处产生感情的激荡,培养高尚的情操,抚慰美好的心灵,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与成人相比,儿童的感情更强烈、外露,它的可塑性也更大。让儿童从小懂得美,学会爱,才能鼓励他们长大以后去创造更美好的世界。这种教育,对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还受着十年动乱余波影响的一些少年儿童,这种美感教育就更必要。近几年,许多表现爱父母、爱老师、爱朋友、爱同胞、爱集体、爱祖国以及热爱大自然一切美好事物为题材的优秀短篇,就应运而生。黄蓓佳的《小船,小船》(江苏《少年文艺》1980年4期),文笔清丽洒脱,感情委婉真挚,作品从农村孩子难以忘却的回忆,抒写了他与从城镇下乡来的知青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勾划出了殉难不久的女教师的形象。末了,寥寥几笔,教师的亲妹妹又出人意料地出现了,这位征途上前仆后继的勇士的出现,不仅使作品在情节上异峰突起,而且在传情感人上收到很好的效果。《没有歌声的春天》(罗辰生作,《东方少年》1982年3期)和《满月照人间》(王道生作,《儿童文学》1983年1期),写的都是家庭生活。前者写父母离居后带给孩子的苦恼;后者表现了在生母病故后又重新获得母爱的欢乐。这两篇颇具时代特色的作品,以感人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感情色彩,叩击着小读者的心弦。夏有志的《玉兰芬芳》(上海《少年文艺》1982年3期)写了一次普通的春游,题材不新,故事也不曲折,但作者着力于写情,通过反映我们社会上还存在的贫富差别,将小主人公家贫志坚的倔强性格表现得十分鲜明,也写出了同学之间暖人的友情。可见只要写活了人,写出了情,老题材也可写出新意。贺晓彤的《新伙伴》(《儿童文学》1981年第二期)写城市儿童金娃与农村儿童毛狗的友谊,金娃被毛狗的纯朴、节俭、勤劳、好学的品德所感动,临别时恋恋不舍。作品真实,使不少读者动情落泪。有的城市孩子省下零用钱寄给作者,请务必转交给毛狗,供他买点笔墨纸张。
创作队伍迅速壮大,新作者不断涌现,这是儿童文学事业兴旺发达,并将走向更大繁荣的重要保证。老一辈的作家不少人至今还在坚持为孩子们写作,建国初期成长起来的中年作家已经更成熟了。尤其可喜的是,年轻作者正在大量涌现,他们对生活感受敏锐,许多人一露头就写出了高水平的作品。据估计,目前全国为少年儿童写作、常在报刊上发表这类作品的作家和业余作者,约在一千人左右,他们战斗在各条战线上,其中有许多是教师。叶圣陶在《儿童文学》“二十年优秀作品选”的序言中写道:“给少年儿童写东西,中小学教师最为适宜,因为他们干的是教育少年儿童的工作,又最熟悉少年儿童的生活。”事实也是这样,无论是五十年代开始创作的刘厚明、邱勋、胡景芳、王路遥、陈炎荣,或是近几年来崭露头角的程乃珊、罗辰生、夏有志、张微等,都写出了受小读者欢迎的好作
品。
在儿童文学作者队伍中,还涌现出了一批引人注目的小将,尽管他们还是自己作品读者对象的同龄人,但他们的作品拿来与成人作者写的作品相比,也不逊色。如获得1983年《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的《汪汪小报》的作者叶丰,是上海一个十五岁的中学生。他的这篇小说真实地表现了八十年代的学校生活,塑造了活泼多姿的儿童形象,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充满了儿童情趣,是近年来反映学校生活的短篇佳作。江苏《未来》儿童文学丛刊,去年发表了一部八万字的中篇科幻小说《探索号》,作者相锋只有十七岁,是山东烟台的一个中学生。他十三岁开始写这部作品,坚持四年,终于完稿。天津新蕾出版社专门为我国年幼的小作者出版了一套《小花朵丛书》,包括庞天舒、田小菲的个人专集和在国际书信比赛中为祖国争得荣誉的佳作。这是可喜的现象,诗人艾青欣喜地把这些文学新苗的成长,喻为雏鹰在起飞。这些小作者,目前都还在学习阶段,他们将来在走上各自的生活道路以后,不一定个个都成为作家、诗人,但以他们小小的年纪,就创作出了具有一定水平的文学作品,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在最年轻的一代中蕴藏着大量的文学人才,我们的文学队伍会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我们的事业是大有希望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