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影象”的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28
第8版()
专栏:

“影象”的印象
邓伟志
1984年第四期的《语文学习》上有篇文章指出了鲁迅和毛泽东同志文章中的错字,说出了我想公开说而未公开说的话。我对作者的知识勇气表示钦佩。不过我又觉得作者没能把事情的症结突出来。正如作者说的,鲁迅的《故乡》是“传统课文”。我国仅普通中学就有十万余所,就算一所中学只有一位教师教《故乡》,那么全国每年就应有十万教师发现鲁迅把“印象”误写为“影象”。试问,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直说呢?不点出那个“怕”字来,是讲不通的。
对鲁迅来讲,把“印象”写为“影象”,可能是笔误,因为他在别处并没写错。指出鲁迅的笔误都这么难,至于指出比鲁迅更有影响或更有权势的人的错误怕就更难了。记得在1977年那阵子,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一次题词中竟把“发扬”写成“发掦”,少了一横。大小报纸都照相制版,不登头条就登二条,可是却没有人提出修改。难道我们的报纸主编都没发现吗?否。我看,没有谁没发现,无非是没有讲罢了。
最近,胡乔木同志在文章中把卓别麟的国籍搞错了。这本来也是难免的。谁能记得那么清楚?可是令人费解的是,乔木同志的文章事前送给了那么多专家看,为什么竟没有一人提出来呢?总不会都没有发现吧!我看这里可能也有一个“怕”的问题。大家都不愿提,到头来还是乔木同志自己出来更正,这岂不增加了麻烦!
这些事情虽小,但告诉我们一个问题,要创造一点学术民主的空气,要培养人们的知识勇气,不那么容易,还要花很大力气。没有一个“敢”字,什么创新呀,改革呀,都是一纸空文。不敢碰旧,如何创新?不敢改旧,还说什么改革!似乎应该提倡一下为“敢”字撑腰,敢于坚持真理,敢于修正错误。“影象”应当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