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孩儿巷的“巷史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28
第8版()
专栏:

孩儿巷的“巷史碑”
冠 西
刻石纪事、刻石纪言,在我国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这是一种传播思想、流布文化的古老形式。西安碑林被国际人士誉为“伟大的石头图书馆”,这是我国文化史上许多代人对后世的杰出贡献。
在我国丰富多采的碑碣珍品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多是纪念革命烈士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是毛泽东同志起草的,周恩来同志题写的。碑文以宏伟的气魄,遒劲的书法,概括记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民斗争历史,歌颂了历史上一切为人民革命事业捐躯的先烈,寄托了人民对先烈永志不忘的崇敬和缅怀。
除了纪念先烈的碑碣以外,这种传统的文化形式,也被用于其他方面。例如,一些著名的桥梁,在落成之后都刻石立碑,歌颂党和人民政府为民造福的建树,表彰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施工人员的功绩,有的还记载了工程本身的一些重要资料,供后人查考。一些名胜古迹的修复,有的也以碑刻的形式,记载了有关的史实。
令人高兴的是,碑刻这种形式,现在又扩展到了城乡文化建设的其他方面。最近,杭州的孩儿巷新落成了一座“巷史碑”就是一例。
这座由小花坛簇拥着矗立在巷口的石碑,上刻如下碑文:
“孩儿巷,宋时名砖
街巷,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居此,《临安春雨初霁》诗
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
明朝卖杏花’的小楼,即其
住处南楼。因巷内旧多泥
孩儿铺,故又称孩儿巷。
明代嘉靖、万历时,
此地为兵部右侍郎宋应昌
故居,巷两端原建有‘三
世司马坊’、‘经略华史
坊’,记载着他抗击倭寇,
保定山东等功绩。
巷内的孩儿巷小学,
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
元1906年),是杭州早期的
学校之一。”
全文一百五十字,记载了这古巷名称的由来,有关的历史名人及其掌故和有纪念意义的文教设施。
更可贵的是,这件事是由此巷所在地的下城区共青团团委,联合区科协,在市领导的支持下筹办的。他们自筹资金,义务劳动,在很短的时间内,用了不到三百元钱就办成了。
这座“巷史碑”揭幕前后,行人驻足观看的,每天成百上千,对这一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的创举,表示了很大的兴趣和赞许。
无庸赘言,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从来都不应当是抽象的说教。让人民熟知并热爱故土的山山水水,历史文明,正是激发人们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的有效方式之一。
博物馆固然是进行这类教育的比较集中的场所。但是,在有纪念意义的坊巷、建筑物旁,以多种形式实地刻石立碑纪事,未尝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这对于正在进行大规模拆迁改造的老街区,尤为重要。
可以设想,有了这类的碑刻,当一代代的青少年从它身边走过,一批批国内外的旅游探胜者从它身边走过,当那些步行爱好者一天天从它身边走过时,它该给人以多少有益的文化熏陶,它该使人对这古老而又焕发着青春活力的城市,生发出多少珍爱之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