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广东西江山地农民的生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2-16
第2版()
专栏:

  广东西江山地农民的生活
张盛
广东西江、绥江两岸土产、山货的产量颇为丰富,如广宁至广西的怀集一带,杉松与竹林满山满谷,西江禄步墟附近的桂皮、松香、茨莨、香粉也为土产大宗。这些地方山多田少,土产的购销情况,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人民的生活。
西江高要属禄步墟是西江山货土产集散的重要市场。围绕它的许多山乡如禄镇、禄洞、平南、中端、西康各乡等靠山货、土产松香、桂皮、茨莨等为生的山农,占当地人口百分之三十以上。如禄镇乡的牛皮山村,靠桂皮为生的占全村人口百分之八十;坑尾村靠桂皮及其他山货过活的占全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五。这些山村人民生活的好坏,直接间接影响禄步墟的繁荣。解放后自广东省土产公司收购各地土产以来,西江山农的生活,已大大地改善了,而禄步墟也已走上繁荣的道路。
自一九五○年四月至十月间禄步墟山货出口的数量有:总值三百六十六亿七千余万元的桂皮、松香、香粉、松节水等。这笔收入在繁荣农村经济方面实有很大作用。由于周围各乡山农购买力普遍的提高,禄步墟在一九五○年新增了不少商店。据统计,杂货店增加了新新等十二家,布店新增了彭金源等五家,米店新增了万新等四家。从各商店每月进销货额上,也可以看出其繁荣景象。如建新号一九五○年七月份进货五千四百二十九万元,比五月份增加百分之九十一。德兴布店七月份进货额二千四百二十七万元,比五月份增加百分之七十。同时,高要第一区的山农生活也大大地改善,而有余力制裁衣裳了。如第一区的水南墟,增加车衣店六家;中端乡的车衣店也增加了四家。据中端乡第七村合作社干部说:近几个月来第七村合作社代农民购买的土布就有二十余匹(每匹长短不一,有的长二十丈,有的五丈)。第七村的人口约八百人,估计至年终每人平均可购布一丈。
怀集的坳仔是华南出口特产厘竹的集散地。在这里有占全县百分之十三的人口依靠厘竹为生。据一般的估计,怀集的总面积是八千六百二十八方里,而产竹的地区,几占全县面积七分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因厘竹销路断绝,山农遭遇到严重的饥荒和灾难。自广东省土产公司与私商组织联营统一购销该地厘竹以来,由于特产的销出,改善了当地竹农的生活。罗逢村离坳仔十华里,村民共一五○户,约六百多口人。其中中农七户,五十人,其余一百四十三户共五百八十人都是贫雇农。他们散住在长约二十里许的罗逢坑两边的山地上。他们维持生活的办法,不是砍竹,便是扎松。该村每年产竹最多有四十万把,一九五○年因为春荒,产量减少,但据估计也有五十万把(每三把一担)。他们除了孩子、老人及一部分不能外出的人外,平均每天约有二百多人在外面谋生。据统计,平均每日可得工资米一千八百八十五斤。如果将总收入和总人数平均计算,那么罗逢村的竹农,平均每人可得米三斤四两。如果每人每日必需支出的费用是:食米一千半、盐油米半斤、肉类米二两、衣服米半斤共需米二斤十两,那末还能余米十两。这样,他们的生活比以前好了,每日二餐也可以不发愁了。因而该村竹农已经有余力来修葺一个倾圯了多年的祠堂,作为农民子弟上学的小学校的校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