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稳步前进 新的开拓——漫谈一九八三年的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04
第7版()
专栏:文艺评论

稳步前进 新的开拓
——漫谈一九八三年的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
江晓天
1983年是党的十二大之后的头一年,全国各条战线都在努力开创新局面。文学艺术在过去的一年里稳步前进,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回顾去年的文艺创作,首先不能不提到文学。
去年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们更多地把艺术的聚光灯对准着伟大变革的新时代,表现当前斗争生活的作品逐渐增多。短篇小说《围墙》、《阵痛》,中篇小说《市场角落的“皇帝”》,长篇小说《花园街五号》、《男人的风格》等,从各个侧面描绘了我国城镇正在进行的改革,表现了在大变革面前各种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写农村变革的作品,也有着和前几年不尽相同的特点。它们已经不满足于点染一下责任制贯彻之后出现的新气象,而是努力勾画改革在人们灵魂深处所激起的火花和波澜。中篇小说《河的子孙》,短篇小说《抢劫即将发生……》、《沙灶遗风》等,比较深入地展现了当前农村出现的种种新矛盾。中篇小说《玛丽娜一世》,刻画了一个生气勃勃的现代化农业创业者形象。令人欣喜的是,不少表现工农业改革的作品,艺术上有了深化。它们不是简单地在那里写事件、写过程,而是着力刻画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形象,光彩照人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在去年的小说中频频出现。军事题材的创作,去年有着突出的进步。短篇小说《兵车行》等展现了八十年代战士新的精神面貌。中篇小说《啊!索伦河谷的枪声》大胆揭示了部队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冲突,从和不正之风的斗争中展现了冼文弓这个优秀基层干部的鲜明个性。这个人物的出现,无疑为我国军事题材的文学创作增添了新的典型人物形象。报告文学在去年也有着可喜的收获。李延国的《在这片国土上》,被人们誉为“全景性的报告文学”。在这里,宏观的历史勾勒和微观的心理描写,雕塑式的刚健笔触和工笔画式的细腻刻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读者展现了引滦入津工程的宏伟图景,揭示了引滦战士瑰丽的精神境界。
去年的文学在注意反映变革的新时代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主题、题材、形式、风格的多样性。题材方面有新的开拓,其中以婚姻、爱情、道德、伦理问题为主题的作品,数量也很不少。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以知识青年回城为背景,展现了一批知青矢志留在边疆建设新农村的感人事迹,塑造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热血青年形象。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则描绘了知识青年在下乡落户中和当地群众血肉相依,抒发了对老根据地人民深切的依恋之情。它们在表现历史的挫折的时候,都没有沉溺于抚摸伤痕,而是着力挖掘人们心灵中美好的东西,写出历史的挫折对人们的精神磨炼。中篇小说《美食家》、《烟壶》,选择了很别致的生活素材。前者以一个好吃的房产主为主要人物,反映了二十多年的政治风云,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批判了“左”的错误。后者描绘旧社会里的一个没落贵族,在经历了种种坎坷之后,成为身怀绝技的民间工艺家。作品对于世态、人情、风土、景物的描写,都颇见功力。小说《迷人的海》和《芦花虾》,把现实主义精神和象征手法结合起来,通过描绘渔民和大海的搏斗,体现了对人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独特的意境、浓郁的浪漫气息,使它们别具一格。
拥有最大数量欣赏者的电影,去年的进步是很显著的。和文学一样,这一年的电影在反映新时期的斗争生活上也有了深化。特别是表现农村的变革,收获是很突出的。《不该发生的故事》、《咱们的牛百岁》放映之后,在群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不该发生的故事》描写了由于历史的失误造成的党群关系的严重不正常——农民在分组承包的时候,居然不愿意要党员。共产党人通过改正自身的缺点,通过模范地执行党的新政策,终于使群众恢复了对他们的信任。影片的勇气不但表现于大胆地揭示了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冲突,也表现在坚定地肯定了生活的前进。矛盾的展开和矛盾的解决都富有真实感,艺术上也是成功的。《咱们的牛百岁》,描写了共产党员牛百岁带领几个被人视为落后的群众共同致富。影片通过作业组中发生的曲折的、复杂的矛盾冲突,揭示了在农村大变革中农民精神面貌和命运的巨大变化。曾经被生活所冷落的普通人,在大变革中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影片把轻松幽默的喜剧风格和严肃深沉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在艺术上颇有独到之处。去年出现的写工业改革的影片《血,总是热的》、《在被告后面》,写当代青年的《十六号病房》、《大桥下面》、《夕照街》,写学生生活的《女大学生宿舍》、《青春万岁》等,都受到观众不同程度的好评。
戏剧、电视剧、美术、音乐、曲艺、舞蹈、杂技等,去年也有着不同程度的进步。
去年的文艺创作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少数作品表现了错误的创作倾向。或者宣扬错误的社会思潮,或者宣扬庸俗低级的情调。诗歌《诺日朗》、话剧《车站》等作品问世之后,引起不少读者和观众的不满。一些报刊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它们的失误。这是十分必要的。
二、在个别艺术门类中,时代精神有所削弱,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数量较少。戏曲在这方面比较突出。据统计,北京市1983年第四季度的戏曲舞台,共演出二百零五个剧目,其中现代剧目十四个,只占6.8%。其它地区的情况相类似。某些文艺团体放弃推陈出新,把经过较好整理加工的传统剧目,恢复到过去的老样子,甚至新加上若干荒唐低级的内容。戏曲剧目中的某种混乱状况,需要引起注意。
三、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至今仍是个薄弱环节。去年出现了一些写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革命战争的作品,但还没有出现质量很高,具有突破性的作品。少数作品错误地表现革命历史,甚至以革命斗争为由头,大写革命者搞“打斗”、搞三角恋、搞种种在地下斗争中所不可能出现的离奇“机关”。如何提高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需要认真研究。
去年的文艺理论是比较活跃的。对美学和基本理论的研究,对文艺史的研究,对民族民间文艺的研究,对外国文艺的研究,对我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研究,对当前文艺创作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新开拓。同时,文艺理论界还就一些重大的原则问题展开了论争。
一、关于文艺是否必须走现代主义道路问题的论争
去年年初,《崛起的诗群》一文,明确提出中国的文艺应当走“现代主义道路”,并片面强调文艺就是表现“自我”,应当向“理智和法则”挑战。有些报刊也发表了若干相共鸣的观点。不少同志不同意这样的主张,论争至今尚未结束。
许多不同意走现代主义道路的同志指出,分歧的焦点不在于要不要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艺,而在于中国的文艺应当走什么道路,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现代主义道路?是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文艺观指导我们的创作,还是照搬西方现代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美学体系来解释生活和指导创作?讨论中,不少文章对那种否定现实主义、否定民族文艺传统、否定无产阶级文艺传统的虚无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剖析了“表现自我”的口号和反理性主义的创作主张。一些文章指出,文艺创作反映生活是能动的,它不能不带上作家自己的个性。因此,作品中不可能无“我”。我们鼓励作家发展自己的创作个性,但是“表现自我”是一个特定的口号,它把自我凌驾于一切之上,“不屑于”表现自我以外的“丰功伟绩”,因此是完全错误的。一些文章指出,文艺创作是一种有别于抽象思维的脑力劳动,它需要激情和直感。在创作过程中,理性的指导要比抽象思维表现得更隐蔽,更曲折。但创作不可能离开理性的指导。作家只有深刻地理解生活,才能写出深刻地概括生活的作品。现代主义鼓吹靠下意识、潜意识进行创作,甚至认为艺术是“梦呓”,是生理苦闷的发泄。这不是尊重文学艺术,恰恰是降低了文学艺术。
二、关于人道主义等问题的论争
粉碎“四人帮”后,文艺界积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尤其是长期来“左”的错误,指出“文化大革命”前对人道主义的批判存在着重大的偏颇,不应全盘否定人道主义,应当对它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与此同时,有一些同志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全盘肯定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甚至要用人道主义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文艺观,作为我们文艺创作的指导思想。有的同志认为新时期文艺的主潮是人道主义潮流;有的同志认为美的本质就是人道主义;有的同志认为共产主义可以等同于人道主义。不同意上述观点的文章指出,人道主义是个历史范畴,它是随着资产阶级的诞生而走上历史舞台的,虽然它起过重大的反封建作用,在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和反对法西斯主义中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思想体系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因为它用人性来解释历史,用改良人性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我们应当实行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但是不能用抽象的人道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指导思想。如果用人道主义来否定革命战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更会导致政治上的错误。
文艺理论界对异化问题也展开了讨论。
三、关于典型化问题的论争
去年,有文章明确提出,典型应当从“人物化走向超人物化”,文艺的发展规律是从具体走向抽象。不赞成这种意见的同志指出,过去我们对典型的理解有过片面性,典型即本质、一个阶级一个典型的理论曾经对创作产生了不良影响。但是,不能因为对典型的理解存在着偏颇,就怀疑起典型化理论的正确性来。文学是人学,不塑造人物形象,还有什么文学呢?文艺应当把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不要典型化,不要概括提炼,那岂不流于照相,流于漫无边际的场景展览和心理流动么?社会主义文艺塑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应当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取消叙事艺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必要性。
(本文由《中国百科年鉴》供稿,原题为《稳步前进的1983年文学艺术》,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