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樊大鲁,挺起腰板来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05
第4版()
专栏:

樊大鲁,挺起腰板来吧!
本报记者 张述圣 葛象贤
前两年,创办“甘肃青年联营公司”并在公司任经理的樊大鲁,曾经走在改革前面,后来遭受打击,“隐退”了。甘肃人对他很关心,一直想了解这桩“公案”的真相。
破土而出
樊大鲁原来是省知青办一名普通工作人员,1980年时三十二岁。那年,他和省财办财政金融处处长杜玉璋一起,创办了以安置待业青年为目的的“甘肃青年联营公司”。杜玉璋任董事长,樊大鲁任经理,受到了省人民政府负责人的支持。樊大鲁拿出自己的积蓄三百元,向群众集资一万元,找银行低息贷款二十万元,开始了经营活动。从摆摊销售烟酒、糖果、面包起,至1982年底,这个公司发展到五个直属企业和十五个联营企业,独立核算的“子公司”(联营单位)有二百个,拥有固定资产和各种资金一千多万元,安置待业青年七千多人,当年获利近二百万元,成为一个连县跨地、在全省颇有影响的联营公司。
公司创办之初,樊大鲁的思想就比较明确,即不用行政的办法办知青企业,不用全民的办法办集体企业。
在安置待业青年上,突破“谁办谁管安置谁”的归口包干办法,按投资比例统一安置待业青年,使知青企业从创办之日起就真正独立于知青父母所在单位之外,自力更生地发展。
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公司不依附不隶属于任何行政主管部门,没有“婆婆”,由投资者(主要是企事业单位)组成董事会,自己对自己的经济活动负责。打破条块分割,不受条块和所有制的限制,按经济活动的规律和安置待业青年的需要办事,不拘一格地兴办各种联营企业和开展各种经济活动,公司经营的项目广而杂,百业俱办。
在企业管理方面,公司设法调动下属企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各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公司对企业有指导经营、支援职工、提供贷款、疏通供销渠道和保护权利的责任,但不承担经济责任。公司按投资分红,按规定收管理费。企业人、财、物三权自主,公司只委派一名财会人员,监督企业财务。
公司管理机构十分精干,管理人员只有七人:公司及各企业的管理干部一律实行招聘制。职工工资由以工龄为主的基本工资、利润分成工资、职务和岗位津贴、年终分红四部分组成,其中基本工资约占二分之一,其他三部分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实行浮动。奖勤罚懒,不封顶、不保底。
甘肃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的几个负责人肯定了他们的做法,多次表扬;国家劳动人事部门研究了他们的经验,中国青少年研究所和中国劳动学会高度评价了他们的改革。一次,樊大鲁到天津同王光英洽谈业务,王光英听了樊大鲁的介绍后说:“你真会做生意”,“甘肃领导思想解放,给了你‘尚方宝剑’”。
挑剔种种
对在改革潮流中涌现出来的樊大鲁,一些人先是眼花缭乱,后是非难、挑剔、设阻。
“你们有主管部门吗?”樊大鲁答:“没有。”“这不符合企业管理条例,没有主管部门,出了问题谁替你们承担责任。你们这样的‘大头’企业谁管得了?谁管得住?”
“你们搞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的社会性经营,符合按行政区划和系统管理的原则吗?符合归口安置待业青年的规定吗?”樊大鲁答不出。
就是这样一些理由,有关部门拒绝发给营业执照。为了取得合法地位,樊大鲁请求“大菩萨”——省政府帮助。由省政府领导同志签发了省政府办公厅(1981)39号文件——“关于扶植甘肃青年联营公司发展的通知”,允许这个公司自主经营。
樊大鲁得到了“护身符”和“尚方宝剑”,但却因此得罪了那个拒发执照的部门。省政府负责同志批评这个部门:“你们要支持人家,不要老限制人家。”这就更使他们耿耿于怀了。
不久,甘肃省和兰州市组织部门决定调樊大鲁任兰州市劳动服务公司副经理(樊仍兼青年联营公司经理)。在他上任之际,兰州市委领导同志批评市劳动服务公司:“一个樊大鲁就安置了几百人,你们一个主管部门,几十人,一年几百万元经费,安置工作却搞不上去。”这样的一褒一贬,使樊大鲁又同另一个有权势的部门产生了裂缝,多了一个“冤家”。
闲言碎语
从这以后,明里暗里的闲言碎语犹如阴风一样,阵阵吹来。
“榨取待业青年血汗。”罪证是:青年联营公司规定,视经营情况给各级管理人员发职务津贴每月五元至三十元。其实樊大鲁自己在公司四年所得全部职务津贴、劳动分红、奖金共一千二百元都挂在帐上,他分文未领。
“浮在上面不下来。”罪证是:樊大鲁调任兰州市劳动服务公司副经理后,只将行政关系转了过去,而党员的组织关系和工资关系仍留在公司,甘愿承担经济风险。
“政治、经济问题很严重。”这个罪名来自一封匿名信,说他有“八大罪状”,将中央绝密文件出卖给外国人,经济上贪污几万元。省委和省政府负责同志组织专人调查,全系“无稽之谈”。
“骄傲自满,不听指挥。”
“不顾别人死活。”
“标新立异,搞花架子。”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一阵小台风
1980年秋,甘肃农村不少地方化肥积压,省政府批准化肥厂可以自销部分产品。
兰州青年贸易公司向有关管理部门办理了运销手续后,经销了五千吨化肥,获利十九万元。这桩买卖本来符合规定,手续完备,无可非议。后来开展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这件事却成了清查的重点。甘肃青年联营公司陷入了打不完的官司之中。有关部门趁机切断了公司和联营企业的联系,使公司只剩下五个直属企业。这个由省委和省人民政府一手扶植全新的企业,被悄悄肢解了。
樊大鲁这个涉世不深的年青人,有许多可爱的长处,也有不少短处,尤其不善于对待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在樊大鲁下台的时候,一位领导干部对他说:眼下这种情况,你是干不成事的,等下次改革高潮到来时再干吧!
火热的心
樊大鲁在调离甘肃青年联营公司和“集体办”时,曾表示,如果组织需要,我将十分乐意地回到原来的岗位上去。
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如今正是振兴经济的黄金时期,现在发展集体企业,人、财、物俱备。人——全省全民企业职工超编两万多人,每年有十多万青年进入劳动队伍;财——全省城乡个人储蓄和手持现金二十一亿元。利改税后企业有相当数量的自留资金;物——全省大厂边角料多达三百种以上,利用其三分之一就可有一亿元产值。闲散房产和设备的潜力也很大。集体企业可在这上边大做文章。当前,城市经济改革方兴未艾。在热气腾腾的改革中,甘肃省委、省政府打算采取具体措施为樊大鲁撑腰。
樊大鲁,挺起腰板来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