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且说闲言碎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05
第4版()
专栏:长话短说

且说闲言碎语
子夜
闲言碎语,对一些走在改革前面的人来说,几乎无一幸免。今天本报发表的甘肃青年樊大鲁,即是在种种闲言碎语之后,刮起一股小台风,被吹下台的。常说“人言可畏”,其实“可畏”的“人言”,多属于闲言碎语。如若不然,讲事实,讲道理,讲正义,堂堂正正,摆到桌面上,何“畏”之有?
有人分析,闲言碎语多出自闲人之口,闲人与闲言碎语成正比例。此话有道理,但并不全是。有些闲言碎语,其实是从“大门洞里”的当权者那里传出来的。十年动乱中,先造谣,后整人,是当时的惯用手法。这套伎俩,如今有人变了个花样还在用。那些在改革上做出了成绩的人,先富起来的农民,冒点尖的知识分子,有作为的青年等,一时是红人,一时是罪人,一时当代表,一时坐监牢,就是例证。伤疤未好,其疼犹在。“舔血抚痕痛何如”?想想过去,对闲言碎语,切不可因其“闲”,因其“碎”,而轻视之。
闲言碎语多是无中生有、添枝加叶,经不起推敲,经不起对证,见不得阳光。但又是十分“可畏”的!原因有三。一是传播速度快。好人好事,传播最慢,坏人坏事,次之,唯独好人身上有点“异味”的东西,不管真假,总能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由交头接耳、嘁嘁喳喳到马路新闻,用不了多少时间即可家喻户晓。二是不管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都无人负责,最后都以不了了之而了之。谁受害,谁活该,连个申辩处也没有。三是目标集中,大凡演员、运动员、有点名气的人、有点作为的人,总要经受一下闲言碎语的“考验”。在闲言碎语中垮下来的,往往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强者”。
最近一位中央领导同志说,在选拔中青年干部、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中,不要管那些闲言碎语。作为中青年干部和知识分子自己要挺起腰板走路,光明磊落做人,不管闲言碎语;而作为各级掌握政策的领导人,耳朵也应硬一点,遇到闲言碎语,干脆顶回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